泰州海陵:做足“水文章” 做強“水經濟”
泰州市海陵區因水而生,因海而名,沁入心脾的迷離水汽,涵養生態、積淀歷史,催生了一座依水而興的幸福之城。為做好“水文章”,海陵區全面推進基礎設施改造升級,實施退漁還湖等工程,呈現出河水清澈碧綠靜謐和諧的景象。一批批發展特色農業產業的“致富人”紛至沓來,以水為媒,繪就了一幅水美鄉村新畫卷。
海陵區罡楊鎮麒麟社區被譽為“里下河的喉舌”,30多條大小河流環繞村落,是名副其實的黃金水道。水蛭養殖人徐亮看中了麒麟社區西北角的一塊“寶地”,經過幾年的摸索打拼,如今他的養殖基地已經遠近聞名,不少人都慕名而來學習養殖技術。一排排帆布蓄水池躍入眼簾,一條條水蛭發育優良,徐亮看著新型高密度養殖基地,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徐亮告訴記者,今年采用了這種帆布池高密度養殖的模式,投入了苗種比以前的密度相對較高,整體產量產值都會達到雙倍以上,每畝地預計收益是在十幾萬元。 據了解,現在每個蓄水池面積達48平方米,可供4000—9000條水蛭生長,每年可為社區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近10萬元。 快速發展的特色產業,創業政策的大力扶持,喚醒了村民崔濱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故土情結。如今,在麒麟社區入口處,采摘園、兒童樂園、宴會中心等農文旅項目一應俱全,這都是崔濱華投資的項目。瓜果飄香季,崔濱華雇了不少村民來幫忙采摘豐收的果實,讓鄉親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在麒麟灣生態園務工的馬羊寶說:“我在麒麟灣采摘園已經工作四年了,負責葡萄、梨子鋤草,每月工資是6000元,年紀大的,一天八十元,每年工資平均三萬元左右。”
從一人富帶動一方富,崔濱華用自己的行動,走出了一條特色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崔濱華說:“后期我們將打造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的典范,圍繞鄉村游學、鄉村研學和親子采摘,讓大家來感受一下我們麒麟灣特色的農副產品,讓大家品嘗我們麒麟灣的特色農副產品。”
潺潺流水清澈見底,憑借豐富的水資源,純垛的水產養殖產業蓬勃發展。初秋的清晨,養殖戶成愛祥已收獲一網又一網的羅氏沼蝦,一輛輛卡車穿梭在河塘邊,等待著將活蹦亂跳的蝦運往周邊城市,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據了解,四年前,成愛祥看中純垛這塊“寶地”,承包了120畝河塘,專門養殖羅氏沼蝦。成愛祥說:“我們采取了滿塘納米增氧和大塘露天增氧,顯著提高了養殖密度,現在畝產達到1200斤至1500斤,平均畝產達到3萬元以上,120畝的產值預計在400萬元左右。”
除了羅氏沼蝦外,純垛還有不少中華絨螯蟹養殖戶。據了解,村莊水產養殖面積共3200畝,每年能為村集體經濟帶來40多萬元的增收。
地上光伏發電,地下做農業種植,這種向空間要效益的模式在純垛村得到了推廣,在韭菜種植基地的南邊,還有兩千多只“飛雞”在光伏板下“自由生長”,它們依垛傍水,養就了一身矯健的“肌肉”,備受附近居民的喜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