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米產出”考核出實效,泰州文創大廈一幢樓裝下442家企業
在泰州市海陵區鳳凰東路與東環高架交叉口,有一座書本形狀、氤氳文化氣息的地標建筑——泰州文創大廈。夜幕降臨,燈光璀璨的大樓格外引人注目。
“3年前,我們還舉步維艱,處境尷尬。如今,我們成功舉辦了2023超導音樂嘉年華活動,制作的電影多次捧得國內國際大獎。”泰州東城集團董事長黃亮介紹,通過考核“平米產出”、騰籠換鳥、差異化招商一系列舉措,這幢高近百米的建筑實現蝶變升級,成為產業之樓、稅源之樓和希望之樓。 打破僵局,考核“平米產出” 泰州文創大廈,建筑總面積7.8萬平方米,地上建筑25層,總高度99.8米,是園區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主要載體。2017年投入使用三年,竟然面臨諸多困境,只有100多家企業注冊、不到20家企業入駐,其中一些企業還是無納稅、欠租欠費、非正常營業狀態的“僵尸”企業,辦公人員不足200人;年稅收額只有180多萬元,收繳租金不足100萬元。文創大廈一度陷入“人氣不足——商業配套難——招商引資難——入駐率低——人氣不足”的循環。 “要想打破僵局,必須刀刃向內,進行改革。”黃亮介紹,2020年8月,海陵區實施開發園區體制機制改革,實行現代企業模式的集團化管理。泰州東城集團成為泰州文化創意產業園的運營主體,并設立文化產業公司,負責文創園運營發展。 為激發入駐企業內生動力、創新發展,泰州文化創意產業園在“畝均論英雄”改革的基礎上,探索以“平米產出”為核心的納稅效能改革。 以年度為考核,非正常經營的企業,達不到稅收標準予以清退;經營正常的企業,年度達不到稅收標準,給予一年緩沖期,兩年合并考核,仍達不到標準就要退出。 騰籠換鳥,改革成效顯現 “通過‘平米產出’納稅考核改革,我們完成了對既欠租又無實際經營活動、無納稅額的‘僵尸’企業的清理,解決了歷史遺留問題。”泰州東城集團文化產業公司負責人紀偉說。 位于泰州文創大廈11樓的泰州東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專注于光伏支架和抗震支架制造。2018年入駐以來,公司業務持續增長,最近又租了12樓的半層。“東升公司新租的辦公場所,就是通過‘平米產出’稅收考核機制騰出來的。”紀偉介紹。 今年因成功舉辦超導音樂嘉年華活動而聲名遠播的超導文化傳媒(泰州)有限公司也是通過“騰籠換鳥”引進的。該公司是一家互聯網整合營銷機構,主要從事大型音樂節自有IP項目,開展互聯網電商全品類直播等業務。“我們屬于文化類企業,納稅入駐標準是非文化類企業的三分之一,每年每平方米1000元,這個政策也減輕了公司部分運營壓力。”公司法定代表人王琳介紹,公司總部去年入駐泰州文化創意產業園,不僅感受到園區優質的營商環境,本土優秀文化、電商人才的加入,也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近三年,泰州文創大廈清退企業12家。同時,側重于文化產業集群、文化產業生態的打造,招引大量文化產業上下游相關企業入駐,培育出量潤影視、大鵬影視、光影傳媒等業內小有名氣的影視企業,并出品《我的影子在奔跑》《建筑師》等多部優秀影視作品。 差異化招商,集聚發展新動能 文創大廈主樓3—25層,改革前為統一定價,導致樓層、朝向較好的場所出租率高,其余的場所出租困難。改革后,文創大廈采取“按產業定價、按層定價”策略,根據不同樓層,定價從0.5元-1.5元/平方米/天不等,分別招引不同行業、不同實力的企業入駐。“樓層越高,定價越高。此舉讓運行質態接近、行業類型相似的企業相對集中,提升了入駐積極性。”紀偉說。
園區獎補政策也體現了最大誠意,吸引了不少企業總部落戶海陵。泰州領航機電設備安裝有限公司是其中之一。今年上半年,公司總部遷至泰州文創大廈14樓。“公司將外地十多家項目部的稅收歸并到海陵繳納,既為家鄉經濟發展貢獻力量,還可享受相應獎補政策,一舉兩得。”公司總經理徐亞鵬說。 目前,泰州文創大廈企業入駐率已超過85%。近三年,大廈聚焦直播電商、檢驗檢測、設計服務等產業招引,注冊企業數從100余家增加到442家,實際入駐企業也增至60家,上繳稅收更是一年一個臺階,從2020年的120萬到2021年1260萬、2022年3530萬,2023年1-7月實現4365萬,全年有望超過6000萬元。
編輯:姜景旸 王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