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市發現距今7200年新石器時代遺址
迄今為止最早的“鉆木取火器”、江蘇地區最早的石鉞……8月22日,在江蘇省興化市召開的江蘇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推進會上,南京博物院考古團隊首次對外披露了興化草堰港遺址發掘初步成果,認為該遺址距今約7200年,是江淮東部里下河地區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圖為興化草堰港遺址發掘現場 之前,地理及考古學者多認為里下河地區不太可能有超過距今6500年的史前遺址分布。專家們認為,此次發現為重新審視7000年前后江淮東部環境變遷、海面岸線變化及所對應的人地關系提供重要物證。 草堰港遺址位于興化市千垛鎮草王村東顏家圩北側。遺址所在區域為江淮東部里下河腹地,地勢低洼、河湖密布,海拔不足2米,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圍湖改田造塘,形成大面積成片魚塘,遺址整體位于水面之下。2021年,當地開挖魚塘時發現該遺址。2022年底,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南京博物院開始對遺址展開考古發掘工作。 △出土的陶器 “遺址在魚塘之下,上方是將近1.5米至2米厚的淤土,特殊的負海拔濕地飽水埋藏環境,使得有機質遺存極為豐富。”草堰港遺址考古領隊、南京博物院副研究館員甘恢元說。 △出土的骨器 動物遺存中,主要有陸生的鹿科、豬、牛、狗及各類鳥禽,淡水類包括各類魚、龜鱉及麗蚌、螺等。遺址外圍堆積有大量蜆殼,少量牡蠣。“可以說,當時的草堰港離海不太遠,但食物主要來源于陸地和淡水水系等,這反映出先民以狩獵采集為主的生業經濟模式。”甘恢元說。 植物遺存中,主要有芡實、菱角、稻米三大類,而芡實的數量尤多,說明新石器時代,先民已經把芡實當作抵抗饑餓的重要食物。 △圖為出土的石鉞 有一件石器并不起眼,但意義非凡。“這是江蘇地區發現最早的石鉞。”南京博物院考古隊員史炎炎介紹說,石鉞前身是作為生產工具的石斧,后來演變為武器,最后成為權力和威嚴象征的禮器,多為酋長、部落首領所占有。 △圖為出土的鉆木取火器 遺存中尤為特別的是一件鉆木取火器,上面能看到鉆孔,以及被火灼燒的痕跡。“這是目前看到最早的‘鉆木取火’實物。”甘恢元說,鉆木取火器一般由取火板和取火桿組成,取火板邊緣預制凹槽,收集摩擦過程中所產生的木屑。在取火器下方墊上易燃干草,木屑帶著火星掉落下來之后,就能夠引燃獲取火種。他認為,遺址的先民使用徒手法鉆木取火的可能性較大。 △出土的骨笛半成品 目前,逾8萬平方米的草堰港遺址,已初步發掘1200平方米。甘恢元說,遺址絕對年代上限距今約7200年,是江淮東部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也是完善江淮東部乃至淮河下游地區史前考古學文化譜系的重要節點。
來源:泰州新聞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