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身處長江經濟帶,坐擁近百公里長江干流岸線,同飲一江水、共護母親河,泰州在行動。

近年來,泰州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要求,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持全方位保護、全流域修復、全社會參與,不斷提高長江保護水平。
科技賦能“健康長江”
“看,小江豚游過來了。”近年來,長江泰州高港段江面這樣的場景已經是常態了,只見數只江豚在水里“冒了頭”,它們不時躥出水面,或追逐嬉戲或與過往船只相伴而行。

“這幾年,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江豚。不光是江豚,長江里的魚也比前幾年多了。”63歲的泰州高港人周押寶在江邊打漁近50年,親眼見證了長江魚類從多到少,如今又由少變多的歷程。
曾經,因為過度開發,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一度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
望聞問切,追病源、診病因、找病根、分類施策、系統治療。泰州市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一場以“健康長江”為主題的創新行動在泰州市全面展開。
2019年以來,泰州市在全國率先啟動“長江大體檢”,創新開展“健康長江泰州行動”,推動長江生態環境安全從被動應付型向主動保障型、從傳統經驗型向現代高科技型、從單一監管型向立體管控型戰略轉變,為護佑一江碧水扛起“泰州擔當”。
首創“健康長江”大數據平臺,基于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領先技術,運用污染源監測設備、鐵塔視頻、無人機、無人船、衛星遙感等手段,推進長江大保護的立體管控和智慧管理。
以改善長江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推進長江入河排口的排查、監測、溯源、整治。全市24條河流國省考斷面周邊、5029個入河排污口,“有口皆查、有水皆查”,由此形成的“泰州經驗”被生態環境部執法局在長江全流域推廣。
2021年12月,泰州市舉辦《健康長江評價技術規范》團體標準發布儀式,這是全國首個針對健康長江評價的團體標準,為今后長江流域治理工作提供了具體指導。泰州規范成為全國樣板,28個省市先后前來“取經”。
一系列創新行動讓長江母親河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數據顯示,近幾年,泰州市6個國考斷面、24個省考斷面和主要入江支流斷面水質優III類比例均創新高。2020年,國、省考斷面水質達標率、優良率首次實現“雙百”目標,好水比例躍居全省第一。
實施生態修復,增加生態空間
天氣晴好,站在泰州市高港區春江花月夜濕地公園內舉目遠眺,滾滾長江與江岸灘涂上搖曳的大片蘆花相映成畫,遠處的泰州長江大橋上車流不息,夕陽晚照、蘆花飛雪,一幅水清岸秀的旖旎畫卷展現于眼前。

春江花月夜公園是泰州春江生態濕地的一部分。這個公園的前身曾是一片蘆葦灘,后來為了經濟發展建起了兩個小砂石場和碼頭。過度開發造成的灰塵和噪音等污染讓當地村民苦不堪言。
痛定思痛,當地政府先后搬遷沿岸碼頭16座、拆除企業數十家、取締圍網養殖面積1萬平方米以上,這才有了春江花月夜公園。公園內有多處自然形成的濕地,還有蘆葦、荷花、水蔥、睡蓮等多種水生植物,自然生態風光極好。
在泰州,這樣從無到有的美景打卡地還有很多。

初秋的傍晚,不少市民喜歡來到泰興沿江生態廊道納涼消暑。該生態廊道傍依長江,建有透水慢行步道、親水棧臺及濕地公園,吸引眾多市民前來親水、戲水。迎著徐徐江風,看江濤奔涌,聽汽笛聲聲,江景壯闊,如詩如畫……
負起歷史責任、擔起時代使命
保護好長江母親河,既是政治任務,也是歷史責任、時代使命。近年來,泰州市強化使命擔當,通過設立生態“禁區”,科學劃分長江岸線功能區,對沿江地區生態保護和空間開發進行系統化精準化管控,力求讓“母親河”健康常在、永葆活力。同時,加快沿江生態修復,建設百里大江風光,全力推動長江泰州段生態環境持續好轉,確保“一江清水、兩岸蔥蘢”。
一方面,泰州市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推動長江大保護,先后取消靖江新港園區、泰興虹橋化工集中區等化工園區定位,全市長江干流岸線1公里范圍內化工生產企業全部整治到位。
另一方面,泰州市明確,將三分之一的長江岸線確定為“不開發區”,禁止任何形式的開發利用,專門“留白”用于維持岸線自然屬性,保持灘涂、蘆葦蕩等原生態風貌。

為實現“兩岸蔥蘢”,近年來,泰州市實施岸線“增綠”,推進長江岸線整治修復、生態綠化、沿線環保設施三類工程20多個重點項目,總投資數十億元,建成16.4公里江堤防洪能力提升工程、18公里沿江生態綠化工程,長江岸線綠化累計面積達240萬平方米。
為讓長江兩岸更“綠”,泰州市還強化綠色引領,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產業綠色轉型,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讓沿江產業綠色化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