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姜堰:突破“卡脖子”難題,自主研發敲開高端鎢鉬產業大門
“這是高溫合金材料,利用鍛壓成型工藝,形成鉬條,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泰州市萬鑫鎢鉬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副董事長萬瑞嵐介紹著手中的材料,在他身后堆放著一根根鎢鉬條,是應用在鋼鐵、電子、礦產、醫療等領域的關鍵原材料。 憑著新產品,萬鑫鎢鉬己突破重圍,今年1到7月份,銷售額超2.9億元。
面對鎢鉬產業遭遇國外原材料的“卡脖子”問題,萬鑫鎢鉬重金投入研發,全員搞創新,用自主研發敲開高端鎢鉬產業大門,新技術、新產品接連涌現。 “放眼整個鎢鉬產業體系,高溫合金材料生產、后端深度應用都是一座座等待跨越的‘大山’。這幾年,我們砸下了巨資搞研發,為的是不遭受‘白眼’。”萬瑞嵐底氣很足。 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萬鑫鎢鉬有一支20多人組成的研發團隊,每年都拿出銷售收入的3%用于搞創新,在不斷突破中研發出鉬條等新產品。讓一個原先只能生產鉬粉的民營企業開發出5大類鎢鉬產品,打破了國外鎢鉬原材料的封鎖,如今像萬鑫鎢鉬一樣的企業在姜堰區共有12家。為做大做強鎢鉬產業,姜堰區推進產業鏈“產、學、研、用”一體化建設,在鎢鉬產業特色鎮——俞垛鎮建設鎢鉬產業技術創新中心,與國內知名院校合作“借雞下蛋”,研發了多用途鎢鉬系列產品,同時完善產業上下游“全產業鏈”,讓新產品、新技術應用加速走向五湖四海。 其實,前三年鎢鉬產業遇上了“蕭條期”,姜堰區鎢鉬企業變被動為主動,苦練內功,加緊研發新品,成功開發出鈰鎢電極、釷鎢電極、鋯鎢電極、釔鎢電極等新品,全國鋼鐵、礦冶、醫學、電子等鎢鉬產品有十分之一來自姜堰區鎢鉬行業。
政策杠桿與激勵措施相融,不僅讓本地企業鉚足了發展的勁頭,也吸引了國內“大家”的眼球。 2018年,江蘇北鎢新材料有限公司來到姜堰區俞垛鎮,用5年時間,成功開發出鈰鎢、鑭鎢等系列產品,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其中多元復合稀土鎢電極不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而且也成為中國在稀土鎢電極領域的領跑者。 一系列新產品突破關鍵技術,填補了我國鎢鉬技術和裝備真空,覆蓋了從研發到生產的每個環節。 “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我們的產品不僅補齊了國內鎢鉬領域的短板,而且也打破了國外壟斷。”北鎢新材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耿輝開心地說。1到7月份,該公司銷售近200噸鎢鉬制品,實現開票銷售近1億元。 今年以來,姜堰區鎢鉬產業實現開票銷售超10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0.7%。
編輯:姜景旸 王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