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a人片在线视频,久久综合给合久久狠狠97色,国产乱沈阳女人高潮乱叫老,午夜国产小视频,色 亚洲 日韩 国产 综合,japanese无码中文字幕,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 您好,泰興網歡迎您!  
              • 注冊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 > 外埠資訊 > 正文

              “70年·70人”——泰州市幫英雄“回家”與親人“團圓”

              2023-07-26 來源:泰州新聞網 瀏覽次數: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簽字,抗美援朝戰爭取得偉大勝利。在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旗幟下,志愿軍將士浴血奮戰,譜寫了氣壯山河的英雄贊歌。江蘇省泰州市賡續紅色血脈,為長眠在泰州墓園的70名志愿軍戰士尋找親人,通過“七個一”方式,進一步弘揚“三個不相信”城市精神特質,讓紅色基因世代傳承。
                      一段跨越70年的“回家之旅”
                      6月19日,72歲的山東省棗莊市永安鎮西山陰村村民周慶德家中,幾位來自江蘇省泰州市的客人,帶來了周慶德苦盼了幾十年的“禮物”——二哥周慶元與戰友的一張合影。
                      這幾位客人,是江蘇省泰州“70年·70人”志愿軍戰士專題尋親活動的成員。與周慶德交換信息、比對資料后,他們確認周慶德就是他們尋找的志愿軍戰士周慶元的親屬。
                      周慶德和家人一直以為周慶元當年犧牲在朝鮮戰場。由此,他獲悉了一件事:二哥周慶元后來回國接受治療,病故于位于泰州市的原江蘇省第八康復醫院。

                      “這么多年,我一直托人四處打聽二哥的墓究竟在哪里。他離家參軍時連張照片都沒留,那時我還沒出生,不知道他的模樣。真是謝謝你們,我要把照片放大,擺在家里……”周慶德的言語間滿是感激。
                      周慶元是本次尋親活動尋親成功的第12位志愿軍。上世紀50年代初,先后有700多名志愿軍在江蘇省第八康復醫院接受治療,其中70人久治未愈,長眠泰州。當年通信不暢、交通不便,他們的親屬大多不知道他們安葬在何處。
                      山河已無恙,英雄望故鄉。今年是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周年,江蘇省退役軍人關愛基金會、泰州軍分區、泰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等單位共同主辦了“70年·70人”志愿軍戰士專題尋親活動,幫英雄“回家”,與親人“團圓”。
                      追憶,歸國未歸鄉的“最后一站”
                      泰州,是特級戰斗英雄楊根思的故鄉。被泰州人民同樣視若親人的70名志愿軍官兵,安葬在泰州市海陵區鳳棲園。
                      刁連敬、方時清、方緒江……鳳棲園東側,坐落著70名志愿軍官兵的合葬墓,他們的名字共同刻在一塊5米見方的黑色墓碑上。

                      墓碑前,擺放著鮮花和祭品。鳳棲園工作人員表示,常有當地市民自發前來祭掃。鳳棲園原主任宋才高介紹,當初這些志愿軍官兵被當地民政部門安葬在泰州市南門公墓,后來因城市建設規劃,他們的骨灰被遷至鳳棲園合葬。
                      鳳棲園向南約7公里的泰州市人民醫院北院區,就是江蘇省第八康復醫院的舊址。1951年,此處的泰州醫院被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第三野戰軍陸軍第十二醫院接管。1952年,醫院更名為江蘇省第八康復醫院。
                      “上世紀50年代,全國范圍內很多部隊醫院轉為地方康復醫院,既收治部隊官兵,也向社會開放。”曾是江蘇省第八康復醫院醫生的93歲離休干部楊桐說。
                      91歲的于樹干,當時是第八康復醫院秘書室書記。他介紹,第八康復醫院收治的主要病種是肺結核,在該院治療的700余名志愿軍,不少人是被朝鮮戰場上的細菌彈所傷,感染了空洞型肺結核。他們分批次轉來醫院,有的從戰場轉來,也有從別處醫院轉來。于樹干回憶,當時藥品十分匱乏,尤其是治療肺結核所需的盤尼西林需要國家用外匯購買,但第八康復醫院儲備充足。

                      “肺結核是慢性病,可又很兇險。一些休養員白天狀態不錯,一到晚上就咳血,血塊堵塞氣管會導致窒息。那時條件有限,很多休養員因為這個原因離世。”于樹干說,70名不治離世的志愿軍官兵來自不同的部隊,因為檔案缺失、信息不足,當時大多很難找到親人,后來政府將他們合葬,“清明節我會去祭掃,畢竟和他們相識相熟,有感情。”
                      團圓,時光隔不斷的思念
                      “五一”假期,家住陜西西安的詹建民,在家中翻找到幾封與伯父“詹羽”相關的信件,其中兩封寄自江蘇省第八康復醫院。“現在可以確認,我的伯父詹羽就葬在泰州市海陵區鳳棲園。”詹建民說。
                      鳳棲園的合葬墓碑上,有一位志愿軍的名字是“詹羽云”,與“詹羽”僅一字之差。今年4月,詹建民前來打聽伯父的安葬地點時,泰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就感到,兩個名字很可能是同一人。
                      根據詹建民提供的信息,工作人員了解到,詹羽籍貫為云南省瀘西縣,1950年隨部隊赴朝,后來被安排到泰州的康復醫院治療,1960年在泰州病逝。由于詹羽去世的時間、地點與第八康復醫院“詹羽云”的相關檔案信息十分契合,工作人員推測可能是當年工作人員抄寫時,誤將籍貫“云南”中的“云”字一并抄進“詹羽”的名字里。
                      詹建民找到的兩封來信,詳細記述了休養員“詹羽云”犧牲的經過和遺物處理情況,證明詹羽云就是詹建民的伯父詹羽。

                      詹建民家中,保存著一張父親詹偉和伯父詹羽二人身著解放軍軍裝的合影。詹建民說,父親和伯父1943年一同考入黃埔軍校第五分校。“報考黃埔軍校時,父親剛剛中學畢業,伯父已經參加工作。父親說他倆懷著抗日救國的理想從瀘西走到昆明報考軍校。”詹建民說,父親寫過一本回憶錄,提及兄弟二人1947年先后加入中國共產黨,以中共地下黨員的身份一起參與了國民黨60軍策反起義工作。不過,在很長時間里,他們彼此不知道對方是地下黨員。
                      1950年,哥哥要奔赴抗美援朝前線,詹偉得知后特意前去探望,兄弟二人在湖北武漢拍攝了一張合影后便匆匆別過。
                      “那是我最后一次見到哥哥。”詹偉告訴兒子,哥哥和他分別后,隨志愿軍第50軍赴抗美援朝戰場,他被調去廣東工作。1960年,詹偉和妻子計劃去泰州看望哥哥,但因妻子懷孕未能成行,沒想到哥哥就在那年去世了。
                      “父親當年沒來得及去看望伯父,一直心存愧疚。如今終于知道伯父安葬在哪里,總算是了卻我們家兩代人的心愿!”詹建民說。

                      在四川省南充市黃金鎮,尋親分隊找到志愿軍戰士程前泗的親屬。“奶奶說爺爺1948年趕集時被國民黨抓走做了壯丁,后來成為解放戰士。”程前泗的孫子程建君說,爺爺曾給家里寄過一封信,家人才知道新中國成立后他參加了抗美援朝,負傷后到江蘇的康復醫院治療,“爺爺離世時,組織上給公社發過電報,但當時家里困難,加上路途遙遠、交通不便,沒能去料理后事,之后一直不知道爺爺葬在哪里。”
                      “爸爸離家時,我才1歲多,不記得他長什么樣子。”程前泗77歲的女兒程碧清回憶,父親后來給家里寄過錢和鞋襪,“給我寄過一雙單鞋,我當時穿上就舍不得脫。”看著尋親分隊成員帶來的鳳棲園合葬墓照片,程碧清盯著“程前泗”的名字看了許久。“我想去看看爸爸的墓,想看一眼他的照片……”程碧清喃喃自語,紅了眼眶。
                      引路,讓英魂早日“回家”
                      為烈士尋親,志愿者是不可或缺的力量。“70年·70人”志愿軍戰士專題尋親活動啟動儀式上,組建了由媒體記者、退役軍人、社會擁軍志愿者、部隊官兵等參加的7支尋親志愿者分隊。
                      37歲的黃偉超是山東煙臺一位退役軍人志愿者。了解到一些尋親信息后,他和當地的老兵志愿者經過多方聯系,反饋了數條線索,幫助張春全找到在山東的親屬。
                      “我們隊里共有48名退役軍人志愿者,都積極參加這次尋親活動。”黃偉超說,近幾年他們已經幫其他200多名烈士找到親屬,“能幫一個是一個。很多烈士親屬年事已高,為他們找到親人是非常緊迫的事。”
                      5月17日,62歲的泰州市民郭英專程來到泰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帶來一本相冊。相冊里有100多張黑白照片,有1寸或2寸的單人照,也有多人合影或集體大合照。

                      “照片上很多人是當年和我父親一起休養的戰友。”郭英介紹,照片是他的父親郭福敬保存的,1952年他在朝鮮戰場負傷,之后來到江蘇省第八康復醫院休養。
                      不少照片的背面,留有照片中人物的簽名,并附以籍貫地址。“他們贈給父親照片,父親也回贈給他們照片。”郭英說,當年戰友、同事間互贈照片是一種風尚,表達友誼,互相祝福。
                      “希望這本相冊能幫助在他鄉離世的志愿軍找到親人,落葉歸根。”郭英說。
                      本次尋親活動籌備以來,江蘇省泰州市廣泛發動干部職工、專武干部和民兵轉發尋親信息、加入志愿者隊伍,多次發函協調到省內外部隊單位查詢相關檔案資料,幫助尋親活動順利開展。泰州軍分區領導表示,軍分區將全力以赴繼續參與尋親活動,同時挖掘整理英烈事跡,把英烈精神弘揚好。

                      截至6月底,在軍地多部門努力下,尋親活動已為13位志愿軍找到親屬。“我們在各大新媒體推出尋親平臺,配合相關省市認定老兵身份,落實相關撫恤優待政策,以實際行動告慰忠魂!”泰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領導表示。
                      尋親只是開始,關愛永無止境。為切實做好關愛烈士親屬“后半篇文章”,泰州市有關部門和企業單位投入近700萬元為1.4萬名重點優撫對象和“烈士尋親”活動中找到的烈士親屬提供動態心電圖免費檢測,并做好后續治療。

              編輯:姜景旸  王晶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簽字,抗美援朝戰爭取得偉大勝利。在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旗幟下,志愿軍將士浴血奮戰,譜寫了氣壯山河的英雄贊歌。江蘇省泰州市賡續紅色血脈,為長眠在泰州墓園的70名志愿軍戰士尋找親人,通過“七個一”方式,進一步弘揚“三個不相信”城市精神特質,讓紅色基因世代傳承。

                      一段跨越70年的“回家之旅”
                      6月19日,72歲的山東省棗莊市永安鎮西山陰村村民周慶德家中,幾位來自江蘇省泰州市的客人,帶來了周慶德苦盼了幾十年的“禮物”——二哥周慶元與戰友的一張合影。
                      這幾位客人,是江蘇省泰州“70年·70人”志愿軍戰士專題尋親活動的成員。與周慶德交換信息、比對資料后,他們確認周慶德就是他們尋找的志愿軍戰士周慶元的親屬。
                      周慶德和家人一直以為周慶元當年犧牲在朝鮮戰場。由此,他獲悉了一件事:二哥周慶元后來回國接受治療,病故于位于泰州市的原江蘇省第八康復醫院。

                      “這么多年,我一直托人四處打聽二哥的墓究竟在哪里。他離家參軍時連張照片都沒留,那時我還沒出生,不知道他的模樣。真是謝謝你們,我要把照片放大,擺在家里……”周慶德的言語間滿是感激。
                      周慶元是本次尋親活動尋親成功的第12位志愿軍。上世紀50年代初,先后有700多名志愿軍在江蘇省第八康復醫院接受治療,其中70人久治未愈,長眠泰州。當年通信不暢、交通不便,他們的親屬大多不知道他們安葬在何處。
                      山河已無恙,英雄望故鄉。今年是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周年,江蘇省退役軍人關愛基金會、泰州軍分區、泰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等單位共同主辦了“70年·70人”志愿軍戰士專題尋親活動,幫英雄“回家”,與親人“團圓”。
                      追憶,歸國未歸鄉的“最后一站”
                      泰州,是特級戰斗英雄楊根思的故鄉。被泰州人民同樣視若親人的70名志愿軍官兵,安葬在泰州市海陵區鳳棲園。
                      刁連敬、方時清、方緒江……鳳棲園東側,坐落著70名志愿軍官兵的合葬墓,他們的名字共同刻在一塊5米見方的黑色墓碑上。

                     墓碑前,擺放著鮮花和祭品。鳳棲園工作人員表示,常有當地市民自發前來祭掃。鳳棲園原主任宋才高介紹,當初這些志愿軍官兵被當地民政部門安葬在泰州市南門公墓,后來因城市建設規劃,他們的骨灰被遷至鳳棲園合葬。

                      鳳棲園向南約7公里的泰州市人民醫院北院區,就是江蘇省第八康復醫院的舊址。1951年,此處的泰州醫院被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第三野戰軍陸軍第十二醫院接管。1952年,醫院更名為江蘇省第八康復醫院。
                      “上世紀50年代,全國范圍內很多部隊醫院轉為地方康復醫院,既收治部隊官兵,也向社會開放。”曾是江蘇省第八康復醫院醫生的93歲離休干部楊桐說。
                      91歲的于樹干,當時是第八康復醫院秘書室書記。他介紹,第八康復醫院收治的主要病種是肺結核,在該院治療的700余名志愿軍,不少人是被朝鮮戰場上的細菌彈所傷,感染了空洞型肺結核。他們分批次轉來醫院,有的從戰場轉來,也有從別處醫院轉來。于樹干回憶,當時藥品十分匱乏,尤其是治療肺結核所需的盤尼西林需要國家用外匯購買,但第八康復醫院儲備充足。

                      “肺結核是慢性病,可又很兇險。一些休養員白天狀態不錯,一到晚上就咳血,血塊堵塞氣管會導致窒息。那時條件有限,很多休養員因為這個原因離世。”于樹干說,70名不治離世的志愿軍官兵來自不同的部隊,因為檔案缺失、信息不足,當時大多很難找到親人,后來政府將他們合葬,“清明節我會去祭掃,畢竟和他們相識相熟,有感情。”
                      團圓,時光隔不斷的思念
                      “五一”假期,家住陜西西安的詹建民,在家中翻找到幾封與伯父“詹羽”相關的信件,其中兩封寄自江蘇省第八康復醫院。“現在可以確認,我的伯父詹羽就葬在泰州市海陵區鳳棲園。”詹建民說。
                      鳳棲園的合葬墓碑上,有一位志愿軍的名字是“詹羽云”,與“詹羽”僅一字之差。今年4月,詹建民前來打聽伯父的安葬地點時,泰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就感到,兩個名字很可能是同一人。
                      根據詹建民提供的信息,工作人員了解到,詹羽籍貫為云南省瀘西縣,1950年隨部隊赴朝,后來被安排到泰州的康復醫院治療,1960年在泰州病逝。由于詹羽去世的時間、地點與第八康復醫院“詹羽云”的相關檔案信息十分契合,工作人員推測可能是當年工作人員抄寫時,誤將籍貫“云南”中的“云”字一并抄進“詹羽”的名字里。
                      詹建民找到的兩封來信,詳細記述了休養員“詹羽云”犧牲的經過和遺物處理情況,證明詹羽云就是詹建民的伯父詹羽。

                      詹建民家中,保存著一張父親詹偉和伯父詹羽二人身著解放軍軍裝的合影。詹建民說,父親和伯父1943年一同考入黃埔軍校第五分校。“報考黃埔軍校時,父親剛剛中學畢業,伯父已經參加工作。父親說他倆懷著抗日救國的理想從瀘西走到昆明報考軍校。”詹建民說,父親寫過一本回憶錄,提及兄弟二人1947年先后加入中國共產黨,以中共地下黨員的身份一起參與了國民黨60軍策反起義工作。不過,在很長時間里,他們彼此不知道對方是地下黨員。
                      1950年,哥哥要奔赴抗美援朝前線,詹偉得知后特意前去探望,兄弟二人在湖北武漢拍攝了一張合影后便匆匆別過。
                      “那是我最后一次見到哥哥。”詹偉告訴兒子,哥哥和他分別后,隨志愿軍第50軍赴抗美援朝戰場,他被調去廣東工作。1960年,詹偉和妻子計劃去泰州看望哥哥,但因妻子懷孕未能成行,沒想到哥哥就在那年去世了。
                      “父親當年沒來得及去看望伯父,一直心存愧疚。如今終于知道伯父安葬在哪里,總算是了卻我們家兩代人的心愿!”詹建民說。

                      在四川省南充市黃金鎮,尋親分隊找到志愿軍戰士程前泗的親屬。“奶奶說爺爺1948年趕集時被國民黨抓走做了壯丁,后來成為解放戰士。”程前泗的孫子程建君說,爺爺曾給家里寄過一封信,家人才知道新中國成立后他參加了抗美援朝,負傷后到江蘇的康復醫院治療,“爺爺離世時,組織上給公社發過電報,但當時家里困難,加上路途遙遠、交通不便,沒能去料理后事,之后一直不知道爺爺葬在哪里。”
                      “爸爸離家時,我才1歲多,不記得他長什么樣子。”程前泗77歲的女兒程碧清回憶,父親后來給家里寄過錢和鞋襪,“給我寄過一雙單鞋,我當時穿上就舍不得脫。”看著尋親分隊成員帶來的鳳棲園合葬墓照片,程碧清盯著“程前泗”的名字看了許久。“我想去看看爸爸的墓,想看一眼他的照片……”程碧清喃喃自語,紅了眼眶。
                      引路,讓英魂早日“回家”
                      為烈士尋親,志愿者是不可或缺的力量。“70年·70人”志愿軍戰士專題尋親活動啟動儀式上,組建了由媒體記者、退役軍人、社會擁軍志愿者、部隊官兵等參加的7支尋親志愿者分隊。
                      37歲的黃偉超是山東煙臺一位退役軍人志愿者。了解到一些尋親信息后,他和當地的老兵志愿者經過多方聯系,反饋了數條線索,幫助張春全找到在山東的親屬。
                      “我們隊里共有48名退役軍人志愿者,都積極參加這次尋親活動。”黃偉超說,近幾年他們已經幫其他200多名烈士找到親屬,“能幫一個是一個。很多烈士親屬年事已高,為他們找到親人是非常緊迫的事。”
                      5月17日,62歲的泰州市民郭英專程來到泰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帶來一本相冊。相冊里有100多張黑白照片,有1寸或2寸的單人照,也有多人合影或集體大合照。

                      “照片上很多人是當年和我父親一起休養的戰友。”郭英介紹,照片是他的父親郭福敬保存的,1952年他在朝鮮戰場負傷,之后來到江蘇省第八康復醫院休養。
                      不少照片的背面,留有照片中人物的簽名,并附以籍貫地址。“他們贈給父親照片,父親也回贈給他們照片。”郭英說,當年戰友、同事間互贈照片是一種風尚,表達友誼,互相祝福。
                      “希望這本相冊能幫助在他鄉離世的志愿軍找到親人,落葉歸根。”郭英說。
                      本次尋親活動籌備以來,江蘇省泰州市廣泛發動干部職工、專武干部和民兵轉發尋親信息、加入志愿者隊伍,多次發函協調到省內外部隊單位查詢相關檔案資料,幫助尋親活動順利開展。泰州軍分區領導表示,軍分區將全力以赴繼續參與尋親活動,同時挖掘整理英烈事跡,把英烈精神弘揚好。

                      截至6月底,在軍地多部門努力下,尋親活動已為13位志愿軍找到親屬。“我們在各大新媒體推出尋親平臺,配合相關省市認定老兵身份,落實相關撫恤優待政策,以實際行動告慰忠魂!”泰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領導表示。
                      尋親只是開始,關愛永無止境。為切實做好關愛烈士親屬“后半篇文章”,泰州市有關部門和企業單位投入近700萬元為1.4萬名重點優撫對象和“烈士尋親”活動中找到的烈士親屬提供動態心電圖免費檢測,并做好后續治療。

              編輯:姜景旸  王晶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免费不卡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午夜无码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免费一区| 日韩乱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神马午夜久久精品人妻|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久久| 婷婷久久香蕉五月综合加勒比| 欧美国产国产综合视频| 色在线 | 国产| L日韩欧美看国产日韩欧美| 在线观看美女网站大全免费|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视| 久久热在线视频精品视频| 91中文字幕一区在线| 日韩精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91久久粉嫩懂色| 日韩精品国产中文字幕| 真实国产乱啪福利露脸| 女人18毛片水真多| 日本无码欧美一区精品久久| 色婷婷欧美在线播放内射 | 久久毛片少妇高潮| 国产普通话对白刺激| 最近2019中文字幕免费看|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 免费AV片在线观看网址|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乱码| 亚洲av一本二本三本| 国产大陆av一区二区三区| 老妇free性videosxx| 精品国产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午夜福利精品视频| 午夜福利电影| 99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 | 2020年最新国产精品正在播放| 日韩大片看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人妻久久久久久888| 天天干天天色综合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