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畫為媒,這位興化青年把家鄉描繪得繽紛多彩
初見解善彪,黝黑皮膚、扎著辮子,略顯沉默寡言。而當談到農民畫時,他的話匣子一下就打開了:“農民畫給家鄉帶來了美感和改變,我愿意用手中的畫筆,傳承好這項非遺技藝,把家鄉描繪得繽紛多彩。”雖是“90后”,但作為江蘇省興化市垛田農民畫研究會副會長的他,已集全國鄉村工匠、江蘇省首屆鄉村振興青年先鋒、江蘇省鄉土人才“三帶”新秀等多個榮譽于一身。前不久,解善彪獲評江蘇“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
就業還是創業?這是眾多應屆畢業生面臨的選擇。但美術專業出身的解善彪卻做出了一個不同于常人的選擇——支教。在河南汝州一家鄉村小學,他遇到了大學素描老師,從而接觸到創意墻繪創作。更重要的是,當他拿出畫筆,在白紙上畫出各種圖案時,孩子們歡呼雀躍的場景讓他覺得:手里的畫筆,是有魔力的。 2013年,解善彪返鄉創辦畫廊。正當他躊躇滿志準備大干一場時,現實給了他當頭一棒:接連好幾個月沒接到一筆單子,交完房租身上只剩3000元。憑借著對這個行業的熱愛,解善彪硬是咬牙堅持了下來。
轉機在四年后。彼時,老家垛田街道剛舉辦完首屆“垛田杯”農民畫大賽,興化市垛田農民畫研究會會長吳萍找到了解善彪,希望他能加入到垛田農民畫創作隊伍。“我是學素描和油畫專業的,講究透視、構圖等,而來源于生活的垛田農民畫以原色主導,造型夸張,在構圖上更是打破常規的透視,散發著垛上人家特有的鄉土氣息。”解善彪久經轉型陣痛。第二年,興化舉辦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垛田杯”第二屆農民畫大賽,解善彪創作的第一幅農民畫作品《編織希望》獲得了三等獎,“這也讓我看到了創業路上的希望”。 在解善彪的畫室,雨傘、抱枕、絲巾等垛田農民畫衍生品琳瑯滿目;走出畫室,水鄉的橋、墻面,色彩濃烈的農民畫構成了一道道亮麗風景線。垛田農民畫界的老前輩李勁松認為,作為一項非遺技藝,創作手段單一化等因素呈現在紙上,制約著垛田農民畫的發展。而解善彪在傳承中創新,賦予了垛田農民畫新的生命力。
“比如國家級非遺竹泓木船,是鄉村振興中具有代表性的特色產業。”解善彪說,他們團隊在船體上繪農民畫,構成“非遺+非遺”的組合,既豐富了木船的非遺文化內涵,又借助木船銷往全國各地,將垛田農民畫帶到千家萬戶。 在解善彪的帶動下,垛田農民畫漸漸走出“深閨”,走向全國:由他創作的農民畫作品《砥礪前行》,入展由中宣部主辦的“新生活·新風尚·新年畫——我們的小康生活美術展”;2019澳門國際文化藝術品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會上,扇子、環保袋子、竹筆筒等10余種垛田農民畫衍生品深受好評。 “鄉村振興,青年要走在最前線。”作為省鄉土人才“三帶”新秀,這些年來,解善彪把更多精力放在了非遺傳承、帶動鄉土人才回鄉上。如今,他的創作團隊里,十多人被評為“鄉村振興技藝師”。徒弟吳洋說,師傅總是言傳身教,讓他明白“非遺傳承有技更要有道”的道理。
“戴著牛仔帽與墨鏡,揮動筆墨,那個場景與墻上的畫面相映襯,也讓我感受到了農民畫的魅力。”跟隨解善彪學習多年的萬元媛,最喜歡的就是寫生課堂,到農村、田野,體驗勞動生活,感受優秀農耕文化的魅力和美麗鄉村的風采。像這樣的寫生課堂,每年有3000多人次參加。在解善彪的助力下,省特色田園鄉村鹽北村注冊成立文旅公司,實現文創用品和農副產品年銷售額180多萬元,帶動了一批農民在家門口增收致富。 “青春,就要在基層一線閃閃發光。垛田農民畫非遺傳承,這條路我走定了!”活動現場,解善彪言語堅定。正如頒獎詞寫的那樣:他立足鄉土、以畫為媒,助力美麗鄉村建設,是傳承發展垛田文化的青年先鋒。
編輯:姜景旸 王晶 (興化市融媒體中心供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