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子翻蓋了3次,這張革命烈士證明書一直保存完好
6月13日,山東省德州市陵城區義渡口鎮大傅家村,77歲的村民付宗喜在家中迎來一群江蘇客人。雙方拿出各自掌握的資料對證,確認付宗喜的哥哥“李傳平”,便是安葬在江蘇省泰州市海陵區鳳棲園的“李川平”。近70年來,全家人只知李傳平“因公積勞成疾病故”,但到底葬在何處,始終無法確認,親人為此魂牽夢繞。
這也是“70年·70人”志愿軍英烈專題尋親行動中第九名確認親屬的英烈。陪同尋親的德州市陵城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優撫股股長鄭吉閏說,江蘇的工作做得太扎實、太細致了,值得學習。 “李傳平其實是我的親表哥,他3歲喪母,7歲喪父,是個孤兒,就被過繼到鄰村我家,由我父母一手帶大。他是當年我們大傅家村唯一一個姓李的男丁!备蹲谙蚕驅びH團隊說起往事。 “哥哥1926年出生,1946年當兵。總是聽父母講他在部隊很勇敢,犧牲后被評上烈士。”付宗喜從臥室櫥柜里拿出一個皮包,取出存放得完完整整的革命烈士證明書,“老房子翻蓋了3次,證書都保留得好好的”。這張由民政部1983年頒發的證明書上寫著“李傳平同志在革命斗爭中壯烈犧牲”,生前為“解放軍干事”,“1955年9月在革命斗爭中,于江蘇望奎縣,因公積勞成疾病故”。 付宗喜介紹,這張烈士證明書是自己母親,也就是證書上所登記的“付李氏”持有的。證書“備注”一欄寫著“換證”,是因為起初證書被誤發給李傳平的嬸嬸,縣里遂“寄來一個牛皮紙信封”,請付宗喜母親去陵縣(今山東省德州市陵城區)縣城辦理換證手續。“我母親從村里徒步往縣城跑了3個來回,前前后后加起來有180里地。”令人欣慰的是,正是因為有這張證書,母親付李氏享受烈屬待遇直至去世。 付宗喜回憶,家中曾保存有哥哥的照片和信件,如今都已找不到。雖對哥哥沒有清晰印象,但在付宗喜心中哥哥是英雄,他十分欽佩自豪,一直想去哥哥的墓看看。 但是,江蘇望奎縣在哪里?付宗喜曾托人問過,望奎確有此地,在黑龍江省綏化市,并不在江蘇。但是證書上明明寫著“江蘇”,且父母口中哥哥的犧牲地也是江蘇。信息在“望奎”這里陷入死胡同,自己也沒有能力查清楚,給哥哥掃墓的愿望在他心中一擱就是幾十年。 在泰州這邊,“70年·70人”志愿軍英烈專題尋親啟動后,根據海陵區鳳棲園70名志愿軍英烈合葬墓墓碑上的“李川平”之名,泰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優撫褒揚處副處長張華在中華英烈網查找,發現一位籍貫為山東省德州市陵城區的“李傳平”烈士,他判斷其很可能與“李川平”為同一人。 “在中華英烈網搜‘李川平’,沒有對應烈士,搜發音相似的‘李傳平’顯示有5位,其中4位在1940年代就犧牲了,那時抗美援朝戰爭還沒開始。而德州‘李傳平’犧牲時間是1955年,這與合葬墓墓碑上的時間可以對應!睆埲A告訴記者,點開德州“李傳平”的檔案后,一個驚喜出現了——安葬地點明確寫著“泰州市烈士陵園”。 6月13日,尋親隊一行來到德州市陵城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受到熱情接待。在該局保存的1982年版“山東省陵縣革命烈士英名錄”中,尋親隊發現了“李傳平”的名字,犧牲時間、地點與付宗喜保存的革命烈士證明書相同,安葬地點為“太州市烈士陵園”!斑@個‘太’很可能是根據讀音寫的,當年人們文化水平不高,這種現象很常見!睆埲A說,該英名錄中的“太州”可以斷定為江蘇省泰州市。 而“望奎”從何而來?鄭吉閏推測,這可能是當年抄錄傷病員信息的工作人員誤將“江蘇”的“蘇”認成“望”,將“泰州”的“泰”認成“奎”。仔細看烈士證明書上的手寫漢字,“江蘇望奎縣”與“江蘇省泰縣”也極為相像,疑為在不斷輾轉中手抄錯了。但從不知李傳平與“泰州”有關聯的家人,難以作此猜想推測。 正是根據英名錄中“李傳平”的籍貫信息,尋親隊來到“山東省陵縣義渡口公社大傅家大隊”的現址——山東省德州市陵城區義渡口鎮大傅家村,成功找到李傳平的弟弟付宗喜。 “付宗喜的革命烈士證明書和‘陵縣革命烈士英名錄’都顯示,李傳平的犧牲原因為‘積勞成疾’,這與病逝于泰州第八康復醫院的李川平情況吻合,同時,中華英烈網明確記載籍貫德州的李傳平安葬在泰州,可以確定,山東省德州市陵城區義渡口鎮大傅家村的‘李傳平’就是合葬墓里的‘李川平’!睆埲A說。 一捧鮮花,兩箱水果,一份慰問金,付宗喜用微微顫抖的手接過尋親隊遠道帶來的情誼,滄桑的面孔感傷又激動。從銘記了數十年的“望奎”到“泰州”,英勇的哥哥終于在他心里真正安息了!案绺绲陌苍岬馗闱宄,了了我們家一直的心愿,可惜我現在行動不便,我會讓兒子去泰州祭掃……”
編輯:姜景旸 王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