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興市“系統連片治理”打造幸福河湖示范區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走進江蘇省泰興市虹橋鎮三橋村,鐫刻在村頭雕像旁的這首《西江月》,成為整個村莊系統連片治理后生態環境最真實的寫照。 三橋村的毛家圩河全長1200米,是全村最長的莊河。“以前的毛家圩河,垃圾堆滿河道,家家戶戶都有違章建筑。”村民周元華說,“過河根本不用擺渡,從垃圾堆上就能走過去。”
近年來,泰興市、虹橋鎮兩級政府投資1200萬元對毛家圩河進行綜合打造,先后拆除34戶61間違章建筑,對1200米河道實施亮底清淤整治。河岸兩側按照“一河一景”“一路一景”進行改造,栽種櫻花、迎春花、無刺楊骨球等綠化樹種,形成水綠相融、色彩鮮麗的田園風光。“我們在‘大江風貌 圩田風光’主題框架下,通過對58條莊河的連片治理和綠化提升,打通村莊所有水道,最終實現了‘一船游遍三橋村’生態愿景,全力打造生態景觀核心區。”三橋村黨總支書記夏俊說,經過兩年多的規劃建設,毛家圩生態景觀核心區已經恢復了獨特的江上圩田風光,創成省綠美鄉村和泰州市特色田園鄉村。 水環境的改變,帶動整個村莊環境的提升,也給當地村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幸福感。“我們這個小村莊變成了一個城市花園,夜里可以逛馬路。以后再把燈光弄起來,比泰興城里的鼓樓街都漂亮。”村民李立鳳感嘆。 村莊環境提升同時激發了鄉村旅游市場潛能,促進農旅文旅進一步融合發展。五一期間,三橋村旅游度假村特色廊道、露營基地以及垂釣中心接待了游客1萬多人,僅露營燒烤器具租賃就給村集體帶來近3萬元收入。度假村建成后,每年有望增加村集體收入50萬元。
三橋村蝶變是泰興市創新開展“系統連片治理”,打造幸福河湖示范區工作的一個縮影。泰興境內有14條骨干河道、427條中溝、3940條莊河,水域面積216.58平方公里,雖然水資源豐富,但是斷頭河較多,水系不通、水環境臟亂差等問題突出。2017年泰興全面推行河長制之初,如何打造綠水青岸,就成了擺在該市各級河長面前的難題。
多年來,河道治理通常采取“一河一策”方式,其優點是問題整治成效明顯,缺點是未能形成合力,難免存在整治盲區或堵點。為此,從去年開始,泰興市創新提出“連片系統治理”,著眼于徹底改善片區內水環境質量,著力整合部門力量、構建聯動機制,著重對水系連通、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河湖管護等方面多管齊下,系統性推進整治。突出長江圩區、城郊接合部、紅色鄉村等不同特點,建設“一河一景”。目前,已連片打造了虹橋鎮六圩村、延令街道蔡巷村和根思鄉紅色幸福河湖等示范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