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后,家鄉烈士陵園將誠迎英雄骨灰
“感謝你們幫助找到我堂哥郭泗友的安葬地,說明國家沒有忘記這些戰士,沒有忘記那段艱苦歲月。”近日,在北京市豐臺區兆豐園,84歲的郭愛蓮眼噙熱淚,“這么多年了,一家人終于可以‘團聚’了。”
此前,泰州市啟動“70年·70人”志愿軍戰士專題尋親活動,在泰州市相關部門和志愿者的努力下,成功為郭泗友烈士尋得親屬。5月19日,工作人員從泰州出發,遠赴山東、北京,慰問郭泗友家屬,了解當年英烈事跡。 “我的爺爺、父親、姑姑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都陸續參加革命。”郭愛蓮告訴記者,郭家明字輩、長字輩、泗字輩均有人投身革命,可以稱得上是革命世家。 據悉,郭泗友年幼時父母相繼去世,家中有兄弟姐妹六人。“那個年代,檔案登記都是靠手寫,有的寫成嗣,有的寫成泗,其實都是通用的。”郭愛蓮說,“病故革命軍人證明書上面寫的名字是郭嗣友,而志愿軍證上填的是郭泗友,其實是同一人,中華英烈網上能查到他。” 郭愛蓮說,堂哥郭泗友大她12歲,兄妹倆感情很好,“郭泗友參加革命后,部隊曾在山東省東平縣駐扎,那時他曾回來看過我,給我帶了兩片干饅頭,還領我去家旁邊的花生店買了花生,自那之后,就再也沒有見過。” 郭泗友在黑龍江訥河療養時,他的二弟郭泗新曾去探望過他。“郭泗新回來時,帶著一個搪瓷杯,上面寫著‘送給最可愛的人’的字樣,另外還有一包糖果,以及一個手絹送給我。”郭愛蓮回憶,后來堂哥寫信說要從訥河轉到泰州療養,會途經濟南,想回家看看,“我和母親當時很激動,誰知堂哥未能回來,緊接著就收到了他犧牲的消息。” 郭愛蓮到北京工作后,從沒忘記堂哥當時“想回家”的心愿。她打聽得知,當年有志愿軍戰士被送至江蘇省第八康復醫院治療,就將信息告訴在南京打工的侄子郭慶石,讓他繼續尋找。郭慶石于今年春節后到泰州市尋訪,最終確認,伯伯郭泗友就安葬在這里。
“家中小輩多數不了解那些艱苦往事,他們只看過戰爭片,卻不知道家中就曾有親人上過戰場。”郭愛蓮說,“有這樣一個‘70年·70人’尋親活動,讓年輕一輩了解當年艱苦往事,是十分有教育意義的。” 在郭泗友的老家山東省肥城市,記者見到了郭泗友的侄子郭慶玉。“郭泗友是我大伯,他們兄弟三個,我二伯是郭泗新,我父親是郭泗芳。由于那時候我年紀還小,都不知道這些故事。”郭慶玉說,“2019年我父親快病故的時候,他把以前政府發的病故革命軍人通知書拿出來給我看,說大伯是當年抗美援朝的烈士。” 郭慶玉拿出了家中保存的兩份資料,一份是郭泗新的“革命軍人家屬證”,上面寫著因郭泗友志愿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其弟郭泗新享受軍屬待遇。另一份是郭泗友的“病故革命軍人證明書”,寫著“郭嗣友同志於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參加革命工作,因患肺結核病於一九五三年七月六日病故”,安葬地點寫著“江蘇省泰州縣(市)城南區升仙橋西”。 慰問途中,泰州市的工作人員還來到肥城市烈士陵園,祭掃郭泗友烈士的衣冠冢。“肥城市烈士陵園共安葬烈士2549名,烈士郭泗友同志的衣冠冢就在我們陵園內。”肥城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副局長項榮坤介紹,這里過去叫陸房村,曾是抗日戰爭中著名的陸房戰斗發生地,這場戰斗是山東八路軍抗戰時期殲滅日軍最多的一次。 記者看到,郭泗友的墓碑上寫著,“肥城縣桃園公社澇洼大隊人,中共黨員原第四野戰軍班長,在遼寧省義縣醫院病故。”陵園相關負責人表示,如今確定郭泗友犧牲在泰州,他們將擇機重寫碑文,并做好迎接烈士骨灰的準備。 “堂哥最后的愿望就是‘回家’,希望政府幫忙將他的骨灰接回,安放在肥城市烈士陵園內,早日‘魂歸故里’。”郭愛蓮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