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姜堰:講不盡的“中國兒童號”故事,激勵一代又一代少年兒童茁壯成長
牛皮紙的封皮卷起了毛邊,一份墨跡斑斑的檔案至今“躺”在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實驗小學的檔案室里,這份珍貴的檔案記載著70多年前師生們“糖果換飛機”影響全國的故事。 在六一國際兒童節到來之際,記者連線當年參加“糖果換飛機”的校長、老師和學生代表,請他們講述當年捐獻“中國兒童號”飛機的精彩細節。 周立仁,時任姜堰實驗小學校長,現居住在南京,90開外的他,說起話來十分精神,當年發動師生捐獻飛機的動人場景又浮現他的眼前。 “1951年6月1日,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發出了‘捐獻飛機大炮’的號召。第二天早操課上,面對全校師生,我提議,‘同學們,讓我們省下糖果錢,為前線捐獻飛機,做愛黨愛國的好少年’。” 據周立仁回憶,當時師生們很興奮,有的捐出了銀腳鐲,有的自發省下早點錢、文具錢,捐了出去。拾麥穗、捉魚蝦、撿廢銅爛鐵、摘野果……一切都是為了捐資。 當時的學校少先隊大隊長姚家齊現定居上海,談到“中國兒童號”,他的話匣子一下打開了。 “當時學校很熱鬧,我幫老師組織捐贈和登記,多了不少陌生的面孔,有的捧著儲蓄罐,有的拿著玉鐲子,有的掏出錢放下就走,那場面真是激動人心。” 劉奶奶叫劉喜鳳,講起當年的場景她感覺就如同發生在昨天,她說,“糖果換飛機”我一輩子也忘不掉,也不知道當時捐贈的勁是從哪里來的,她和同學們一起敲鑼打鼓做宣傳,她所在班級的同學每人捐出1分錢,全班捐了3角多。錢不在多與少,那種熱愛祖國的精神讓人感動。 大手牽小手,捐贈幾乎每天都有,不到一周,姜堰實小就捐了10萬元。這個數字與買一架飛機相差甚遠。周立仁有了一個更大膽的想法——號召全國的小朋友行動起來,共同捐一架“中國兒童號”飛機。 說干就干,絕不能讓戰火燒到鴨綠江!周立仁說:“我連夜寫好倡議書,落款為‘蘇北泰縣姜堰小學全體兒童’。6月5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全文播出倡議書,6月6日,《人民日報》頭版全文刊登。‘糖果換飛機’很快在全國各地兒童中傳開,姜堰實小共收到121封來信。” 翻開墨跡斑斑的檔案,記者看到,向全國發出“捐飛機”倡議后,原本設想3個月才能籌到100萬元的資金,只用了一個月就籌集完成了。這筆錢被立即送交到縣里抗美援朝分會,作為購買“中國兒童號”飛機的專項資金。 眼下正在熱播的電視劇《跨過鴨綠江》,也記錄了當年全國人民捐贈的熱情。周恩來總理在向毛澤東主席匯報時說,據中國抗美援朝總會統計,到1951年9月,全國共捐9970億元舊幣,可購買2481架飛機。毛主席聽后,很是高興。 當年參與“糖果換飛機”的師生,有的已臨近百歲,有的己離開人世。但這段歷史穿越時空70多年,始終叫人難以忘懷。 “如今,民富國強,需要孩子省下糖果錢捐飛機的時代過去了,但這種愛國精神永遠不會過去,激勵一代又一代人奮發圖強。”全國政協委員、現任姜堰實小校長高金鳳語重心長地說。 姜堰實小北街校區有一處“捐機園”,中央矗立著一座“中國兒童號”捐機雕塑,一名女童高擎飛機模型,面向蔚藍天空,飛機上印有“中國兒童號”的字樣,不遠處停放著一架按原型機比例定制的實體飛機模型。 為培養孩子“童心向黨,做強國有我好少年”,姜堰實小專門把“糖果換飛機”的故事作為每年學生的“開學第一課”。當年發出捐獻“兒童號”飛機倡議的舊址,成了孩子們最愛去的地方。 高金鳳說:“孩子們對當年‘糖果換飛機’的故事特別感興趣,繪制‘兒童號’百米長卷畫,自編自排自演‘捐飛機’話劇,閱讀‘兒童號’口袋書,在薪火相傳中感悟當年的愛國情懷。” “姜堰小學好兒郎,人小斗志強,自愿節省糖果錢,捐購飛機美名揚……一架‘中國兒童號’,飛馳朝鮮上戰場……革命傳統永弘揚,青出于藍勝于藍,一代更比一代強!”這首《中國兒童號》歌曲是姜堰區實驗小學師生自己創作譜寫的,每天都會準時在校園里唱響,激勵廣大學生做新時代的好少年。 “國家需要什么,就去做什么。”當年的大隊長姚家齊的孫子姚元受爺爺的熏陶,報考人工智能專業積極為國家作貢獻。2021年河南省鄭州“7.20”暴雨災害,姜堰實小策劃發動學生捐款捐物,在微信群里征集意見,很快被點贊的表情刷屏。 “接力傳承兒童號精神,給孩子植入紅色基因,把他們個人的夢想融入到國家發展大局中,讓他們成為既有‘世界眼光’,又有‘家國情懷’的好少年,是我們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最終目的。”高金鳳幸福的神態寫在臉上。
編輯:姜景旸 王晶 (泰州市姜堰區融媒體中心供稿)
來源:泰州新聞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