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市打造百鳥遷飛驛站,極危鳥類黃胸鹀再次組團棲息馬洲島
5月7日上午6:29,江蘇靖江馬洲島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科學觀測研究站工作人員、生態環境部南京環科所助理研究員魏慧玉通過視頻監控,觀測發現成群的黃胸鹀在馬洲島嬉戲。這是靖江第二年觀測到全球極危物種黃胸鹀。 黃胸鹀為雀形目鹀科,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危物種。2022年5月,靖江首次觀測并記錄黃胸鹀打卡馬洲島。“黃胸鹀為遷徙過境的旅鳥,主要棲息于大面積稻田、蘆葦地或高草叢及濕潤的荊棘叢中,對棲息環境十分敏感。”魏慧玉介紹,這次總共發現30多只黃胸鹀,它們在馬洲島西側濕地的農田附近覓食嬉戲,此次發現充分證明馬洲島生態濕地具有適宜黃胸鹀生存的環境,可以吸引黃胸鹀來此地棲息。 眼下正值候鳥遷徙的時節,作為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的重要驛站,長江靖江段的馬洲島吸引了數萬鳥類前來棲息補給。圍繞馬洲島生態保護、呵護生物繁衍,今年靖江將著力打造江蘇省生態島試驗區,創建江蘇省級生物多樣性保護示范點。 2021年,靖江和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建設以馬洲島為中心的“1站6點”生物多樣性保護觀測體系。這也是長江下游地區建設的第二個生物多樣性觀測站。目前,馬洲島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科學觀測站初步建成,設有3個1公頃觀測樣地、8條觀測樣線和13套高清視頻監控系統。經過兩年時間的調研觀測,科研團隊在靖江已發現陸生脊椎動物232種,高等植物243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4種(東方白鸛、黑臉琵鷺、黃胸鹀和白頭鶴)、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4種,在長江靖江段調查發現2個長江江豚族群約20~32頭長江江豚。 據介紹,今年,靖江啟動馬洲島觀測站二期建設,建立水陸統籌、“天空地”一體化、“一站六點”觀測研究體系,全力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靖江計劃用兩年時間,打造江蘇省生態島試驗區,并將其納入省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創建江蘇省級生物多樣性保護示范點。遠期計劃用3-5年時間,建成長江下游生物多樣性保護野外觀測與試驗平臺,創建國家環境保護科學觀測研究站,持續開展生物多樣性、生態環境、長江重要濕地、珍稀瀕危物種等綜合觀測。靖江還將以長江江豚和鳥類為重點,建立生物多樣性智能監測系統,實現對物種的自動精準識別、統計分析和在線展示,同時加強人為活動管控,動態監測、科學評估張靖皋過江通道工程的生態影響,提出保護修復對策建議。 為了呵護馬洲島棲息生物,靖江將啟動實施一系列工程,生態修復馬洲島西側2000余畝原生濕地和10000余畝新生灘涂濕地;根據不同鳥類需求,營造高潮位鳥類棲息地,提升濕地生物多樣水平和生態功能;加快建立退化人工林生態恢復試驗區,構建生態廊道和生態屏障,營造森林野生動物棲息地,同步探索退化人工林生物多樣性與固碳能力協同提升的試驗研究,加快探索開展生態島試驗區建設。
來源:泰州新聞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