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姜堰:看百年廟會,品村落之美
彩龍翻滾,鼓樂震天。“五一”期間,泰州市姜堰區俞垛鎮倉場村舉辦了流傳百余年的東岳廟會,沉寂三年的水鄉煙火升騰、人頭攢動。
倉場村位于泰州市姜堰區俞垛鎮西端,轄有倉東、倉南、倉西、倉北、管王5個自然村,共有4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980人,村民人均年收入3.7萬元。相傳公元前117年,吳王劉濞建海陵倉,其所在地名為倉場莊,主要收納食鹽與糧食。元末明初,張士誠在此屯糧,倉場村由此得名。村內倉場祖師廟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今年3月23日,倉場村躋身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近年來,姜堰區把保護傳統村落與打造省級特色田園鄉村有機融合起來,堅持保護與發展并重,讓傳統文化傳承。 維持原貌,活態保護“傳家寶” “不搞大拆大建,留好傳家寶”。對村內古建筑、舊民居不搞無序開發,不把古建筑、歷史遺存當搖錢樹,在維持原有風貌前提下,保護好古村的整體風貌,對傳統民居進行適當修繕,改善群眾居住內部設施,滿足日常生活需要,確保留好傳家寶。
倉場祖師廟及周邊民居,通過保護性修繕改造,保留了較為完整的四合院建筑集群,成為電影《香河》的拍攝取景地;由清凈庵改建的倉場村情館成了村民、游客承載鄉戀鄉愁、構筑精神家園的新陣地,蓑衣斗笠、水車犁鏵、馬燈風箱……村民們自發捐出的一件件老物件,勾起了更多人的農耕記憶;南北大街上的供銷社、糧油店、理發店等“老字號”舊址新開,新倉場人傳承前輩“家業”,再創經典老店輝煌歷史。 整體建造,長遠規劃”一張圖”
在整體建造理念上,做好長遠規劃“一張圖”。按照“古今融合、規劃引導”理念,充分調動村民參與積極性,倉場村投資200多萬元實施“環境整治、基礎設施提檔升級、沿街立面改造升級”三大行動,增加了一些適應發展需要的功能性設施,建設節點通道、沿河長廊、停車場、休息區等,確保守得好風貌、看得見歷史、記得住鄉愁。 內燃機配件老廠區的新大門、前進橋邊雕塑小品“稻盈車”倉場南大河周邊游步道,既策應了時代發展之需,又保持了原有整體布局和歷史風貌。今年66歲的鄭文慶逢人就夸如今的好日子: “上輩人種田打糧受苦受累,現在,我們天天生活在美景中,搞點旅游三產,不離家就能掙到大錢了。" 文旅融合,精心打造“倉場八景” 倉場村是“漚改旱”農業技藝發源地,呈現“魚米之鄉”垎田風貌。古海陵倉遺址、古銀杏、宗教廟會、龍舟會船等特色民俗名揚海內外。
為創建省級特色田園鄉村,今年倉場村邀請揚州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專家,設計了《傳統村落保護與活化利用規劃》和《倉場村特色田園鄉村規劃》,深挖人文內涵和旅游元素,助推文旅互融共生,打造特色傳統村落的樓驛迎賓、糠爿訪遇等“倉場八景”。
他們還采取“公司+村集體+村民”的模式經營發展鄉村旅游,圍繞“韻味古村、搖曳西泊、垎田粟香、野趣田園”四大主題,爭資金、爭項目、爭試點,打造中國古村細品味、紅粟垎田歡樂游、特種水產生態養殖的特色田園鄉村,通過農特產品展銷、傳統技藝展示、廣場社火晚會等方式,展示民族傳統文化,增加村民經濟收入,樹立“古韻倉場、水潤糧倉”特色品牌,以真實可感的實績呈現鄉村振興的現實模樣,讓傳統村落煥發蓬勃生機、邁向美好未來。
編輯:姜景旸 王晶 (泰州市姜堰區融媒體中心供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