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姜堰: 讓“勞模文化”成為城市發展的精神坐標
一名勞模就是一面旗幟,一片樹林傳承一種精神。
建設“勞模林”,就是要讓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首創在“未來城市”中蔚然成風。 姜堰區共有全國、省、市勞模363名,近年來,姜堰區建立了30個“勞模工作室”,讓他們安心在崗位上“接力”傳承,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續寫傳奇。
在姜堰區婁莊鎮,勞模父子一直被傳為佳話。父親姚連岳是上世紀80年代的全國農業勞動模范、江蘇省勞動模范,他注重言傳身教,每周都要關心詢問子女們的工作情況,兒子姚維俊在供電系統工作,在父親和身邊勞模的影響帶動下,創新性開展工作,助力一批重大項目落戶姜堰,他先后被評為市、省勞動模范。 兩代人,一脈燈火,變的是時光,不變的是“勞動光榮”的初心。 姜堰區把“勞模文化”作為“未來城市”發展的精神坐標,不斷挖掘“勞模文化”的豐富內涵。實現了從原來“一技獨秀”到如今“春色滿園”的華麗轉身。 江蘇振華泵業有限公司的“勞模現象”,源于企業濃厚的“勞模文化”。他們不僅識勞模,為勞模叫好,而且讓勞模帶工匠,潛移默化地形成了“勞模氛圍”。該企業把勞模隊伍聚集起來,圍繞創新創造課題和項目,集群攻關,突破尖端技術“壁壘”。老勞模俞志君先后帶出兩名國字號勞模,該團隊不斷創新,“艦船用離心水泵減振降噪技術”獲國家10余項專利。
近年來,姜堰區還采取“線上+線下”的“接力”傳遞方式,大力弘揚“勞模文化”。充分利用微信等互聯網平臺,建立鎮、區、街“勞模資源庫”,推動形成勞模精神文明運行體系。組織勞模事跡宣講團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進街道、進機關宣講,激活全社會的首創“細胞”,打造全社會關愛勞模、學習勞模的濃厚氛圍。 全國勞模李正紅生病住院,姜堰區總工會專門為其協調開辟專用通道,并組織愛心人士上門慰問,78歲的李正紅發揮余熱,在姜堰區天目山街道振興社區“六尺小巷”內建立“李奶奶議事院”,僅今年就調處矛盾和糾紛數十起。
姜堰區還推動全社會對勞動模范的尊重和禮遇,擴大勞模的“正向效應”。蘇中藥業集團每三年組織評選一次公司勞模,被評上的獎勵50克純金金牌一枚,并組織出境游,向上推薦省、市勞模,現在該企業夫妻勞模、姑嫂勞模、姐弟勞模層出不窮。 由勞模到勞模群體、再到勞模基地,代代相傳的“勞模文化”已成為姜堰區“未來城市”發展的強大力量。 |

“五一”前夕,泰州市姜堰區40多位全國、省、市勞動模范在小楊人家“勞模林”,栽下100棵“文冠樹”。姜堰區為每位勞模精心制作了栽植認養牌和個人信息二維碼,二維碼信息包含勞模基本信息和簡要事跡、認領樹木、勞模林位置等內容。這是姜堰區為弘揚和傳承勞模精神打造的又一“精品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