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海陵:新能源涌現“三期現象” 產業版圖全面升騰
這陣子,蔣家棟忙得腳不沾地。作為全球最大單晶硅產品制造商——隆基綠能集團泰州基地的工藝經理,他負責的“三期項目”設備安裝正進入掃尾階段,近日就要全部竣工投產。
“項目采用世界最先進設備并重造生產流程,所產新一代光伏組件電池轉換效率突破25%,這是該技術在全球范圍內首次實現量產!”蔣家棟身后,一臺臺機器人在精準高效焊接電池組件,一幅極具視覺沖擊力的智能化生產圖景“抓”人眼球。 眼下,泰州市海陵區新能源產業發展漸入佳境,尤其可喜的是“三期現象”不斷涌現。隆基、海優威、一道新能源、伏圖拉、錦能新能源、嘉庚特材等多個項目成為海陵“鐵粉”,紛紛啟動三期建設,海陵新能源版圖全面升騰。 十多年磨成“地標產業” “三期項目”如雨后春筍
海陵新能源產業起步“十一五”末,13年磨一劍,經歷了從無到有的起步期、從有到快的成長期、從快到優的改革期和從優到強的壯大期。2021年啟動“太陽城”建設,新能源升格為該區“地標產業”。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調整優化。海陵區加快建設“太陽城”,目前已形成縱向到底的單晶硅太陽能產業體系、橫向到邊的薄膜太陽能產業布局,產業鏈完備度達95%以上,為海陵轉型發展打造潛力巨大的“蓄能水庫”。 數據顯示,2022年,海陵區太陽能光伏電池、組件產能分別達10.2GW、26.2GW,新能源及配套產業實現產值250億元,同比增長50.2%。
產業板塊不斷“長大長厚”,離不開項目持續成長給力賦能。 在隆基廠區,滿滿當當的員工車輛映照出生產的火熱。“隆基綠能集團2015年開始在海陵區布局,一期項目包括2GW電池、2GW組件;2019年上馬的二期項目為5GW組件,后又升級為7GW;2022年三期項目啟動,電池和組件產能分別擴大至4GW和11.2GW。”回眸發展足跡,隆基綠能集團泰州公司總經辦負責人陳凱感慨地說,“隆基與泰州的深度合作已近九年,項目總投資近70億元,建成三個生產基地、兩家研發中心,并創成集國家級智能制造優秀場景、省綠色工廠、省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省智能工廠、省智能制造示范車間為一體的‘燈塔工廠’,總產能已超25GW,年開票銷售可達近300億元。”
上海海優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為我國光伏膠膜細分領域“驍將”,多項技術填補國內外空白,并參與制定多個行業標準及技術規范。“泰州海優威應用材料有限公司2020年底落戶泰州新能源產業園,2022年銷售收入已達預期目標。”上海海優威總裁助理涂亞介紹,企業疾速奔跑得益于連續上馬幾期產線,目前已建成數十條生產線。“通過技術改進,產線速度正由9米/分鐘向10米/分鐘提升,泰州工廠成為海優威新材料最重要的生產基地之一。” “三期2GW光伏組件項目力爭今年落地。”這是來自意大利的外資企業——伏圖拉新能源科技(江蘇)有限公司的工作計劃。公司運營總監常連賓告訴記者,2019年,作為意大利本土頭部品牌,伏圖拉首次投資中國便選擇了海陵,之后又繼續選擇增資。“伏圖拉泰州工廠是歐洲光伏組件企業在中國設立的唯一生產型基地,隨著生產能力、制造水平不斷攀升,近三年開票銷售每年均實現翻番,去年已超4.5億元!” 仿佛雨后春筍,新能源“三期項目”在海陵爭先破土,一道新能源、錦江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嘉庚特材等項目均在提速推進,而更多企業也正緊鑼密鼓謀劃增資。 新能源投資鐘情海陵 多重因素吸引“加碼”
最近幾年,宏觀形勢復雜多變,緣何國內外新能源投資對海陵情有獨鐘、一再“加碼”? 首先,新能源產業符合世界發展方向,同時也是我國在全球具有競爭力的產業。泰州錦能新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龍說:“周邊河南、山東、河北等均為光伏應用大省,且海陵與國際金融中心上海僅一臂之距,意味著項目更易獲資金支持,同時這里還有公鐵水聯運優勢,尤其是既有長江深水良港又有發達內河碼頭,這些都切中光伏項目‘興奮點’。”
吸引項目扎根的“磁力”,還來自良好的“產業生態”。 多年埋頭產業鏈招商,海陵已集聚光伏、儲能電池等新能源及配套類企業超百家,其中規上企業16家、年銷售過億企業12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9家,已形成以新能源產業園區為核心基地、海陵工業園區配套互補的“一核多元”集群發展格局。 在新能源產業園區,“隔墻供應”成為“風景”。比如海優威,為近在咫尺的隆基、一道新能源定制光伏封裝膠膜,產品下線后可直接送達兩家企業生產一線。“這樣一來,我們不需設立成品庫,他們也不需設立膠膜原料庫,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時大大降低物流倉儲成本,有效提升市場競爭力。”涂亞說。 “基本可以不出園區就能生產”,常連賓這樣形容企業在海陵的如魚得水。“我們相中的正是完備的產業鏈,電池片、光伏玻璃、接線盒、光伏膠膜、焊帶等零部件,不出園區即可完成9成配套。”
事實上,光有這些還不夠,要真正讓項目“梅開三度”,營商環境至關重要。 當初,隆基首次落地海陵,海陵工業園區迅速與萬馬金屬制品有限公司對接洽談并達成收購協議,將其遷至與其產能匹配的廠房,騰出5萬平方米廠房及輔助設施給隆基改造使用,這直接助推從簽約到投產僅9個月的隆基“海陵速度”誕生。“為助力我們做大做強,海陵還破例將區委常委會開到隆基,第一次專題研究一家企業發展,第一次邀請企業家參加。”陳凱直言,這讓他們感到“來對了”。 類似地,總投資50億元的一道新能源項目,從獲取項目信息到正式簽約落戶,僅用22天時間。“為幫助項目早日竣工達產,海能集團專門成立項目攻堅突擊隊,派業務骨干分三組日夜輪守在項目現場,集中攻堅突破項目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各類疑難問題,讓初來乍到的我們看到了海陵的‘溫度’。”一道新能源科技(泰州)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馬成敏說,在園區助力下,公司當年投產達效,并創成省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
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更多“暖故事”。比如,疫情期間,海能集團想方設法為客商的外地家人提供物資幫助;在高速公路出口專門開辟物流區,園區人員24小時服務確保企業供應鏈“不斷檔”;克服重重困難將管道穿越長江大道和引江河,使供水工程提前竣工保障企業用水…… 我國明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未來8年時間每年新增光伏裝機超過75GW。顯然,發展新能源產業,既是國家經濟發展大勢所趨,也是海陵轉型突圍,增創首位優勢、增強主城能級的關鍵通道。 未來,海陵區將按照“抓十億項目、攻百億企業、跨千億臺階”思路,努力實現光伏電池產能超20GW、組件產能超30GW、光伏發電裝機達400MW、光伏全產業鏈規模達600億元、力爭新能源及其相關產業規模達1000億元,著力打造全省有分量、全國有位置、全球有影響的光伏產業“海陵高地”。
編輯:姜景旸 王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