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好味道”搶占萬億級“藍海”市場
見客戶、擴規模、鉆研發……4月12日,在長牌食品(江蘇)有限公司,“掌門人”沈春華忙得連軸轉,記者的采訪多次被打進來的電話打斷。“定了,客戶今晚就到,是流通企業國內500強。”放下手機,沈春華面露喜悅。 在“宅經濟”催化下,預制菜一躍成為餐桌上的“新寵”。長牌食品所在的江蘇興化經濟開發區,是當地打造千億級健康食品產業集群“主戰場”。隨著預制菜首次被寫入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園區企業正搶抓新風口助力品牌“出圈”。 食品企業“摩拳擦掌” 提到酸菜魚系列預制菜,就繞不開長牌食品。“全國十大酸菜魚連鎖品牌,超過一半是我們的合作伙伴。”沈春華說。穩坐華東地區“第一把交椅”,今年一季度,長牌食品銷售額同比增長45%。 “去年底,我們推出的豬肚雞預制菜供不應求。受限產能,不得不婉拒一些訂單。”沈春華說,目前正準備新上生產線,借助知名流通企業的千余家線下門店,將新品源源不斷推向C端,全年預計增加銷售額2000多萬元。
搶抓新風口,園區食品企業紛紛“摩拳擦掌”。在姚家族(江蘇)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一款由企業研發的智能煮餐機吸引了記者的注意。該企業負責人姚建鋒從冰柜拿出預制菜,將包裝盒上的二維碼對準智能煮餐機掃碼口,屏幕上隨即顯示出預制菜菜品名稱以及煮餐時間。在屏幕上點擊“確定”后,不到5分鐘就可以享受到一碗色香味俱全的上湯全家福水餃。而這樣一臺外形酷似小型飲水機的“大廚”,可烹煮30多道美食。 “只有苦練內功,才能提升產品核心競爭力。”姚建鋒介紹,該產品研發歷經兩年時間,目前準備全面推向高校、景區等,力爭全年銷售額突破1億元。
做好預制菜離不開高品質的調味品,而專業技術人才是調味品創新動力的源泉和保障。4月1日,由中國食品工業協會、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等主辦的2023“興化杯”全國食品工業行業調味品品評師技能競賽決賽開賽。興化市以承辦國家級賽事為契機,加快建設一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調味品技能人才隊伍,推動預制菜行業快速發展。 既要“抱團”也要“單打” 制作剁椒魚頭預制菜,魚頭用了,剩下的魚肉、魚骨怎么辦?在園區,“一條魚”的故事讓人津津樂道。 據介紹,園區內大澤水產公司生產的剁椒魚頭預制菜,調料包也由園區企業提供。每天使用鰱魚10萬斤,其中有三分之一來自興化本地,而魚肉打成魚糜又供給園區食品企業,魚骨渣則由園區飼料廠制成魚飼料,實現了“一條魚”的吃干榨盡。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園區構建產業“微循環”,引導企業“抱團作戰”。園區還搭建預制菜產業聯盟,積極引入江南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聯合開發預制菜工業化生產技術,提升預制菜產業發展水平,“針對糖、鹽等企業需要大量采購的大宗商品,預制菜產業聯盟將以統一采購的形式幫助企業壓縮生產成本。”
而在江蘇清水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侯秋云看來,實現預制菜產業的良性發展,企業既要“抱團作戰”,也要“單打獨斗”。近年來,清水源公司通過保鮮冷藏工藝創新,讓興化魚圓進入盒馬鮮生、清華大學等商超和高校。“未來,預制菜領域一定會細分,只有在特定產品生產具有專業水平的預制食品加工企業,才會更好地活下去。” 全面發力預制菜產業 放眼全國,在預制菜產業有競爭力的地方,都有一些共同特點——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以及有力的政策支持。而作為農業大市、糧食大市、水產大市、生態大市,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在江蘇味豐得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陳華看來,區域預制菜產業的發展,首先取決于原材料。作為省內最大的蟹類制品加工企業,味豐得研發生產花雕熟醉蟹、香辣蟹、蟹黃拌面等近30種產品。“興化是‘中國河蟹養殖第一縣’。正是有量大質優的大閘蟹,企業才能生產出高質量的蟹類制品。”陳華介紹,光是大閘蟹,企業每年就得400噸的原材料。 “農副產品資源豐富,并不意味著企業不缺原材料。”侯秋云告訴記者,企業日產興化魚圓近5噸,需要大量7斤以上的草魚作為原材料,“水產品價格浮動比較大,公司雖然也與一些養殖戶簽訂合作協議,但價高時訂單量不穩定,有時候只能從外地購買。” 今年興化將圍繞稻米、特色果蔬、河蟹、淡水魚、小龍蝦等五大產業鏈,加強訂單式生產和產品溯源體系建設,鼓勵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殖大戶與預制菜企業共建標準化原料基地。
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預制菜市場規模達4196億元,預計2026年預制菜市場規模將突破萬億元。逐夢預制菜萬億級“藍海”,興化市提出,進一步支持企業牽頭建設預制菜產業示范園區,籌劃建設市級農產品電商物流產業園,支持預制菜企業利用市級冷鏈物流中心,拓展倉儲配送渠道,讓更多“興化好味道”香飄全國餐桌。
編輯:姜景旸 王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