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全力推進“生態島”系統建設,打造“綠水青山”新樣板
近日,泰州姜堰溱湖國家濕地公園湖心島工程完工,為2023年溱潼會船節做好了迎接八方來客的準備。江蘇省泰州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物多樣性保護和長江大保護的指示精神,全力推進“生態島”系統建設,長江濕地生態修復取得明顯成效,生態空間得到持續優化。
作為全國濕地樣板的溱湖國家濕地公園,一直以來積極開展沼澤濕地重建與修復、水體富營養化治理和麋鹿生境改善等工程,先后恢復了兩期約588.6公頃的生態濕地。 生態環境專家周廣明介紹:“下一步,將以溱湖為物種聚集核心區域開展‘生態島’試驗區建設,構建‘一核三區四帶多點’生態保護格局,通過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格局優化、動植物生境質量改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多樣性可持續開發利用’等方面的重點工作,將生物多樣性保護融入‘生態島’試驗區建設全過程。”
“生態島”建設系統是指在特定范圍內對受破壞的自然生態系統,實施適度的人工干預措施來改善動植物生長環境。建設生態島在優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格局、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監測體系等方面都有積極作用。基于“一站六點”觀測站的布局體系,靖江市馬洲島的“生態島”建設系統已經初見成效。 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魏慧玉說:“我們會在島上做一個持續的調查和觀測,也會落實一些研究工作,建設一些濕地觀測場,持續關注馬洲島生物多樣性的動態變化。” 在“健康長江泰州行動”的助推下,長江干流水質基本保持Ⅱ類,主要入江支流水質全部達標,“微笑天使”江豚頻現靖江長江江面,先后發現2個長江江豚群體約32頭。截至目前,位于長江干流內的馬洲島已經基本形成“一站兩廊四區多點”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格局,生態系統穩定性、生態質量和生物多樣性水平正在穩步提高,先后觀測發現包括全球瀕危珍稀鳥類——黑臉琵鷺、白頭鶴等在內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物種6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物種36種。
近期發布的《泰州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泰州要在自然濕地保護率、林木覆蓋率、生態質量指數、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數保護率、區域生物多樣性指數等主要指標方面居于全省前列。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數保護率達到95%,高出國家2035年目標(85%)十個百分點,自然濕地保護率要達到65%以上。 泰州市將堅持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協同并進,積極開展生態保護修復,堅定不移走綠色轉型跨越提升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泰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