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市打造里下河文學高地,為全面高質量發展提供文化支撐
3月24日,垛田菜花飄香的美好時節,第五屆施耐庵文學獎頒獎活動在施耐庵故鄉江蘇興化舉行。現場,嘉賓為東西的《回響》、王堯的《民謠》、余華的《文城》、路內的《霧行者》、遲子建的《煙火漫卷》等5部獲獎作品頒獎。
除了對文學理想的深情守望,興化人還用他們的特別行動來豐富文化元素。2011年,設立施耐庵文學獎,每兩年評選一次,至今成功舉辦了五屆,成為提高興化“文學之城”在全國知名度的重要獎項;2013年起,與中國小說學會合作發布排行榜,承辦中國小說排行榜評議活動,把興化打造為中國當代小說的方向標、發布地;2014年起,定期在畢飛宇工作室舉辦小說沙龍活動,邀請文學名家圍繞興化本土作者小說作品進行評析修改,目前已舉辦33期;2015年起,借助廣場書屋陣地,定期開展閱讀活動,舉辦作家見面會、閱讀分享會、閱讀指導講座等;2018年,設立施耐庵文學節以及鄭板橋文化藝術獎,啟動興化文學課堂計劃,定期邀請著名作家、評論家、學者來興講學;2019年興化市人大常委會通過,施耐庵文學節被確定為興化市重大節慶活動,逢雙年舉辦,豐富的活動載體提升了本土文學創作水準,營造濃厚的文學氛圍。
為持續推動“興化作家群”崛起,興化市設立文學創作扶持基金,鼓勵興化作家加入各級作協組織;聘請作家、評論家與本地有潛質的青年作家結對幫扶;每年組織開展不少于4次的高水平文學講座;制定并實施興化作品(作家)簽約制度,對具有興化特色,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優秀文學作品(作家)進行簽約。與此同時,興化還在高層次尋求多方文學合作,積極實施“興化作家走出去”計劃,與知名出版社合作推出一批充滿興化元素和特色的作品;舉辦“中國小說之鄉論壇”,與中國小說學會合作,讓其成為中外小說大師進行跨時空對話的平臺;與江蘇文學院合作,每年選送一定數量的創作人才到江蘇文學院進修;與知名導演、編劇合作,加大興化籍作家尤其是以興化為題材的影視劇創作力度;啟動作家駐城計劃,邀請青年作家到興化生活寫作,讓興化成為他們創作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地點,在推動宣傳興化文化中發揮作用。
從“小說之鄉”到“文學之城”,并非簡單由“鄉”到“城”的過渡與變化,而是為了構建一個更大平臺、更寬領域、更有深度、更有內涵的文學高地。如今,興化已擁有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作家,年輕一代迅速崛起,作家梯隊正在形成。截至目前,從興化走出了中國作協會員19名,江蘇省作協會員80名;4人5次獲魯迅文學獎,10人20次獲江蘇省紫金山文學獎,1人獲茅盾文學獎;市級注冊文學團體8個,鄉鎮、校園自辦文學社等30多個,興化市作協擁有400多名會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