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推出硬核舉措助力老年人在數字化社會中安享現代生活
“咦,今年怎么沒要我們自己弄養老認證啊?”近日,家住泰州市海陵區城南街道的常奶奶疑惑地問社區工作人員,得到的答復是“再也不用自己搞養老金領取資格認證了”。 步入老齡化社會,讓老年人老有所養、安享晚年是全社會的共同愿望。然而,面對信息化、數字化潮流,連智能手機都不能熟練使用的老人該如何享受現代生活?泰州市在數字化方便老年人生活、數字化規范監督養老服務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推出了硬核舉措,形成了養老服務的“泰州經驗”。 讓數據跑路 破解養老金領取資格認證困局 領取養老金資格認證,是從制度上保障社保基金安全和全體參保人員合法權益的重要措施。但退休人員對每年都要“證明自己活著”的做法頗有微詞,傳統的現場集中認證給老年人的體驗感較差。 2021年,泰州市以全省人社一體化信息平臺上線為契機,打破傳統的“被動式、靜態式、集中式”資格認證模式,構建起以信息比對為主、遠程認證服務與社會化服務相結合的社保資格認證模式。 今年,泰州市利用信息共享平臺,對全市47.72萬名領取養老保險的企業退休人員全部實施數據比對認證,結束了以往集中“現場認證”的模式。 針對大家對數據會不會存在遺漏,如有遺漏如何解決的擔心,泰州市研究制定了35種數據比對應用規則,推進人社、公安、民政、衛健等部門建立信息交換機制,實現了無感認證。為彌補數據到不了的“最后一米”的問題,對高齡鰥寡、重病臥床及異地居住等特殊群體,組織基層平臺志愿者“兜底”,通過郵寄認證宣傳彩頁、發送提醒認證短信、電話指導操作流程等遠程服務,解決居住省外、境外退休人員的認證問題。到停發待遇前一個月,志愿者們再一個個打電話或上門確認。 對無法確認生存狀況的退休人員,建成大數據比對分析模型,通過整合個人軌跡信息,提取行為特征,開展智能識別畫像,分析評估健康狀況,精準鎖定高危可疑人群,將欺詐冒領風險控制關口前移。 數字化管理 確保培訓服務不流于形式 泰州市民董深洋從企業退休后,就在退休人員書法培訓班報了名。課程一結束,他給人社部門送來一份感謝信。“年過花甲的老人,重返既熟悉又陌生的課堂,仿佛回到既遙遠又親切的學生時代。”董深洋說,之后他又加入了圍棋班,感覺退休后的生活很充實、很幸福。 自2014年起,泰州市組織實施“老有所學三萬計劃”,即利用三年左右時間,免費培訓退休人員不少于3萬名。今年第四輪培訓剛剛啟動,累計培訓人次將超20萬。培訓內容也越來豐富,既有技能類,也有興趣類,更有針對老年人特點訂制的智能手機應用、健康體檢手機預約、防范非法集資宣傳等方面的課程。 大規模的培訓,如何才能不流于形式,真正讓老年人滿意? 泰州市發揮政府與市場雙重機制的作用,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入社會力量為老年人提供有針對性、專業化的公益性服務。 更重要的是推行數字化管理,讓很多漏洞無所遁形,讓培訓更有實效。之前工作中他們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數據造假,同一個老人反復上同一個培訓班,實際該退休人員只上過一次培訓,其個人信息卻被多次提交。實現數字化管理后,這類問題隨時能發現。一旦發現問題,相關項目立即叫停,項目承接方將被列入失信名單。 此外,老人上課實際效果怎樣?這些關乎體驗感、獲得感的動態跟蹤也會被記錄在案。泰州市引入第三方監督工作機制,參與培訓班效果監督。據介紹,培訓費用按照第三方出具的監督檢查報告核算后進行撥付,一方面強化資金管理,另一方面讓服務更為高效。培訓不再是“一錘子”買賣,不單要包教,更要包會。比如推出的智能手機課程,承包該課程的培訓中心還聯合運營商推出了課外咨詢服務,老人有不懂的,隨時可以找就近運營商手機門店學習。
來源:泰州新聞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