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海陵:“魚菜共生” 生態復合耕種體系效益提升明顯
接近驚蟄節氣,春耕備耕有序展開,泰州市海陵區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走出了助農增收的新路子。
走進海陵區紅旗街道的“魚菜共生”循環養殖基地,映入眼簾的是一幅有趣的景象。大棚的一側是5層高的蔬菜架,種植在泡沫板上的苦菊、芹菜郁郁蔥蔥,長勢喜人,泡沫板下流動著清澈的水,這些水來自旁邊的養魚池,一尾尾鱸魚、羅非魚游得正歡,蔬菜下面的水與魚池里的水,24小時不間斷循環交流。養魚的水經過微生物分解處理后釋放出養分,變成自帶有機肥的“營養液”供給蔬菜,而蔬菜根系吸收水中的養分,被凈化后的水再回流到魚池,供魚生長,達到生態內循環的效果。
據了解,這種“魚菜共生”循環種養的生態生產模式,將魚的糞便和餌料殘渣轉變為植物可以吸收的硝酸鹽等營養物質流進菜池,菜池中的蔬菜將養分吸收完后,凈化的水再次回到魚池中。整套系統循環流動,蔬菜不施化肥、不打農藥,魚也不使用抗生素,實現“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
“國家提倡節水節能,摒棄大水漫灌澆地的方式,我們也順應了這個發展方向。”“魚菜共生”循環養殖基地無土栽培負責人張立文介紹說,活水養魚,魚的肉質更緊實、味道更鮮美,菜的營養更豐富、品質更優良,這樣高品質的農產品根本不愁賣。 同時,循環養殖基地的水培溫室引進采用荷蘭的智能環控系統,能夠確保植物在各個生長期都處在非常適宜的環境中。植物生長的全過程依靠潔凈的水源加上羅非魚產生的代謝物,養魚的水經過微生物分解處理后,釋放出養分,變成自帶有機肥的“營養液”供給蔬菜,這樣蔬菜僅需1-2個月就能種植成熟,而且在產量和口感上都達到較高的水平。
此外,別看蔬菜架占地不大,但因高達5層,能同時種養1萬棵蔬菜苗,這樣一個占地1000平方米的大棚年產活魚1萬斤,蔬菜8千斤,只需配備4位工作人員便可完成農業生產。因為品質優良,很受本地各類大型商超歡迎。“魚菜共生”這種新型的復合耕種體系,利用了寶貴的土地資源,農業生產效益提升明顯。
編輯:姜景旸 王晶 (泰州市姜堰區融媒體中心供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