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姜堰:200項種養新技術讓農業更有奔頭,農民更有甜頭
春投一簍苗,秋收萬斤蟹。 雖是春寒料峭,泰州市姜堰區13個鎮區4.74萬畝養殖塘口上,10多名水產專家在塘口邊點對點指導塘主集中放養蟹苗。據了解,這是姜堰區近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集中放養。
全國農業改革試點縣(區)——姜堰區正在加速釋放農業科技創新成果活力,讓增產贏在“起跑線”上,夯實秋季豐收“底氣”。 塘口上,傳來陣陣感人的歡聲笑語;大棚里,蕩漾著緊張忙碌的份喜悅;廣褒田野上,火熱的春耕備種的場景溢著動能。一幅幅現代農業再次飛躍的“實景圖”呈現在人們眼前。 在姜堰區淤溪鎮一處塘口,姜堰區水產技術指導站副站長、高級工程師王一娟正在指導塘主放養。“第一要檢查它的身上有沒有寄生蟲等異物,第二要看它的健康和活力,第三要看扣蟹是否早熟,早熟扣蟹性腺己成熟,它不會再長大,會影響金秋收成……”王一娟還提醒塘主,一般畝放規格是40一一70頭蟹苗、1400只左右,這樣有助于蟹苗茁壯成長。 “我們通過技術培訓,投放蟹苗的成活率提高了20%,畝產降本500——600元。”泰州富源大閘蟹有限公司負責人蔣友明興奮地說。 據了解,在姜堰區,養蟹己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手段,溱湖籪蟹已成為全國知名品牌。為做大養殖產業,這幾年農業專家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先后總結推廣防病治病近2000例,為養殖戶減少損失3500多萬元。全新的養殖技術為蟹農夯實了豐收的“底氣”。
曾獲全國首批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縣”的姜堰區,今年優化資源配置,把近200名水產養殖、獸禽養殖、農業種植等專家全部實行“點對點”掛聯服務機制。做到技術人員到戶,技術推廣到田。眼下小麥進入返青期,這幾天,高級農藝師劉曉娜一直沒閑著,她帶領技術團隊,奔走在全區40多萬畝的田間,查苗情、宣講小麥病害防治知識。在姜堰區元軍家庭農場,她針對部分田塊出現小麥蚊枯病的現象,提出了具體的防控技術。“要用肟菌、戊唑醇施治,畝用量15克進行防治,防止出現大面積病害。” 農場主楊元軍說,“去年小麥發生白粉病,要不是專家上門問診,推廣病害防治新技術,400畝田的產量肯定受到影響。” 一年好景看春耕。姜堰區張甸鎮在推廣種植新技術的同時,還調運水稻良種40萬斤、復合肥300噸、農膜農藥7噸。據介紹,目前全區所有綠色防控示范區綠色防控產品和主推技術到位率100%。
篩選優良品種,增產贏在“起跑線”,先進種植技術,托舉豐收“底盤”,機械化智能化按下春耕備耕“快進鍵”。姜堰區糧食連續十年增,主要是科學技術助豐收。馬上就要啟動育秧工程,姜堰區是全省唯一一家承擔“全省水稻科技綜合示范基地建設的縣市”,也是“國家稻麥創新與集成示范基地”。農業專家吳愛國這些天碾轉全區一千多家家庭農場,推廣展示水稻新品種,向農場主推廣稻魚共作、稻鴨共作等種植新技術110多項。漢土家庭農場主孫飛深有體會地說:“去年采用水稻種植新技術,產量最高的田塊畝產991.7公斤,畝效益在3000到6000元,是常規水稻生產的6到10倍。” 此外,姜堰區還與科研院校深度合作,與揚州大學農學院共同探路《稻麥豐產技術“五元聚合六型并推”推廣模式創建與應用》,此項新技術獲全國農牧漁豐收獎。 讓農業更有奔頭,讓農村更有看頭,讓農民更有甜頭。今年是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姜堰區把科技種植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力爭糧食總產量在9.27億斤以上,全區集體經營性收入增幅8%以上,50萬元以上村達160個。
編輯:姜景旸 王晶 (泰州市姜堰區融媒體中心供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