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劇,根植于民間,縈繞在百姓心頭,在江淮大地上綿綿生長。聽淮劇、唱淮劇,高亢的唱腔中滿是難以割舍的鄉情,熟悉的唱本中都是難以忘卻的鄉愁。
如今,江蘇省興化市一批淮劇新秀嶄露頭角,他們用青春演繹淮劇人生,而在他們的背后,無數前輩的雙手在暖心呵護和引導,這是戲曲新秀與專業名師的新老傳承、雙向奔赴。
在興化市淮劇團,有一批優秀的老淮劇演員,他們身經百戰,在臺前幕后摸爬滾打,曾經他們也和“小淮班”的孩子們一樣懵懵懂懂闖進了淮劇藝術的世界,憑著滿腔熱愛堅守到如今。都說戲曲演員的苦與痛,你不懂。在當時那個年代,生活里除了吃飯睡覺,老淮劇演員們就是練功,不間斷地練功。不管是天賦異稟,還是后天努力,“拼命刻苦”得來的成績,烙印在了流逝的歲月里和他們優雅的身段里。

國家二級演員、興化非遺項目(淮劇)傳承人瞿九干從小就喜歡戲劇,每次看戲都心情激動。回憶起淮劇團在鄉下演出的艱苦日子,瞿九干說:“我們當時都是水路,坐船都要三四個小時,船就那么大,還要人貨統裝,天冷的時候真正是饑寒交迫,住在小房子里面,打地鋪。”國家一級演員、江蘇省非遺項目(淮劇)傳承人湯紅英也深有感觸:“我們當時練功非常清苦,都是在老雜技團水泥地上練功,身上都摔得青一塊紫一塊。我從小對淮劇就特別喜愛,已經到了癡迷的程度,這一路走來酸甜苦辣都有,因為對戲劇的喜愛和對舞臺的仰望,所以一直不管多苦都沒放棄。”
戲劇演員都是“苦”出來的,一招一式的表演里展現的盡是舞臺的功底。對于小演員們來講,老一輩所積累的淮劇技藝是他們學之不盡的,練功房里跟著老師反復練習,唱腔如何潤耳入心?水袖如何靈動飄逸?動作是否規范到位?老師們教學認真,手把手地培養幼苗,特別是給幼苗“傳藝”“傳神”“傳德”,使每位小演員在舞臺演出時唱念做打的功夫日益精進。

“辛苦當然辛苦,但是有一句成語叫,叫樂此不疲。你想干的事,雖說忙點、辛苦一點,但是你的樂趣在其中,那你就值了,也就感覺不怎么辛苦。”國家二級演員陳波說道。陳波是泰州市級淮劇非遺傳承人,2017年10月榮獲江蘇省委組織部、江蘇省文化廳“鄉土人才三帶能手”,主演的板橋系列劇《板橋賣畫》《板橋放糧》多次在央視戲曲頻道《九州大戲臺》欄目播出。每當小演員們在臺上演著,陳波就在臺下轉悠著。“今天他們在現場演出,我就在現場轉。轉了大概有五六千步。我就轉轉、看看、聽聽有什么不足的,比如說吐字,或者有哪些地方臺上沒有走到位了,我把它都記下來。”
正所謂嚴師出高徒,“小淮班”漸漸地成為興化淮劇的“小百花”。近年來,“小淮班”學員們的參演劇目有現代戲《黨的女兒》《船娘》,抗日小戲《送糧》《沙家浜智斗》,傳統戲、陳派名劇《趙五娘書房會》及歌曲《紅梅贊》《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等。小演員們就像青翠的春筍,扎根在水鄉的沃壤里,他們的表演貼近觀眾,唱腔淋漓盡致,刻畫人物準確到位,每到一處演出都受到戲迷觀眾的喜愛。看到孩子們已經“雛鳳清于老鳳聲”,逐漸挑起了興化淮劇的重擔,老一輩的淮劇演員們欣慰著也期許著,他們曾經擔心的青黃不接,如今變成了后繼有人。“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夠吃苦,能夠守得住寂寞,因為學戲劇它是甘苦的,你要守得住,那這條路才能走下去,才會見彩虹。”“希望我們現在的小演員們當好接班人,認真刻苦學戲,認真刻苦鉆研,成為一流的淮劇演員。也希望我們興化的小淮劇團,將來在我們整個淮劇界,成為一支非常優秀的主流隊伍。”

興化市淮劇團團長邵日勝表示,孩子們雖然接過了老同志們的接力棒,但是他們的壓力還是很大,畢竟淮劇是一門綜合藝術,是一種傳統文化。“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他們還需要不斷地去努力,在老師們的言傳身教下,在思想上、品德上能有所提升,在藝術上有所提高,將來真正地能成為德藝雙馨的藝術人才 。”邵團長說道。
“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干為扶持。”在一代代的新老傳承中,傳統文化的魅力將繼續延伸與發揚,新鮮的血液也將迸發出創新的火花,為傳統文藝注入全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