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市土地增減掛鉤,“增”出鄉村振興底氣
土地,是農業的根基,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如何盤活農村土地,讓群眾過上幸福美好生活?近年來,江蘇省興化市依托“土地增減掛鉤”項目,不斷推進節約集約用地、優化空間布局、改善村居環境、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大力挖掘土地潛力,讓群眾過上好日子。走進如今的鄉村,入村道路寬闊平坦,大街小巷干凈通暢,新建成的房屋整齊劃一,門前小菜園、小花園生機盎然,自然、清新的田野氣息撲面而來,一幅幅美麗鄉村畫卷正徐徐展開。 “增”出黨建新作為 近日,興化市大垛鎮躍進村村民羅成春正在打理門口的小菜園,他原本住在羅田自然村,房子破舊,交通閉塞,村里推行增減掛鉤項目后,他和其他18戶村民一起搬到現在的躍進村建新區。“現在的房子配套齊全,陽光充足,就在馬路邊,出行很方便,特別適合我們老年人養老。”老羅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 “來幫忙把這些木材搬進去,把那幾塊石磚搬走!”記者被幾個穿紅藍馬甲的志愿者吸引了目光,他們正在幫助幾位老年人清理門口的雜物。志愿者陳榮明告訴記者,因為安置房居住的老人比較多,平均年齡都在75歲以上,村兩委會組織村干部和老黨員成立了志愿服務隊,定期幫助安置戶老人做家務、買東西、打掃衛生等,通過志愿服務讓老人們在這里安居又安心。
在開展增減掛鉤工作過程中,大垛鎮不斷提升村黨組織和黨員戰斗力,將“逐戶摸排、宣傳動員、堅決拆除”作為主題黨日活動的重要內容,黨員干部示范帶頭、鄉村干部廣泛參與,基層黨組織煥發強大組織力。各村在實際工作中按照因地制宜、分類分步實施的工作方法,嚴格按照規劃要求,加強工程質量監管,確保按時、按質地高標準完成各地塊的拆舊和復墾工作,大大改善農村整體面貌。 從六村拆舊區現場,一臺挖掘機正在進行拆遷作業,在巨大鐵爪的強大威力下,一座座破舊的房屋瞬間被夷為平地。村黨組織書記王廣和告訴記者,從六村增減掛鉤項目共涉及32戶,復墾后良田面積在16畝左右,目前已拆掉30戶。土地復墾后,村里打算進行公開招標,流轉給大戶來種植,增加村集體收入。村民王育金在拆遷中拿到了11萬元的補償款,原本就在鎮區上班的他自己貼了些錢在鎮里買了套商品房。從老舊的自建房到如今的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嶄新小區商品房,王育金切身感受到了好政策帶來的紅利,對未來生活充滿了信心。 今年大垛鎮增減掛鉤工作共涉及136戶拆遷戶,其中有35戶入住了安置房,剩下的戶數采取的是貨幣安置和調劑安置,該鎮還將一些村里的空關房收購進行裝潢,安置拆遷戶。 “老奶奶,房子拆掉了村里會讓您住進更好的房子的,您放心好了。”在殷家舍自然村,村黨組織書記石鵬正在和一位老人進行交談。作為整村推進的增減掛鉤項目,殷家舍村兩委一班人及黨員干部,成立了工作專班,從“黨員干部先拆”尋找突破口,逐一做好搬遷村民的思想動員工作。在前期推進工作焦灼狀態下,老支書殷萬秋帶頭做表率,第一個拆,在他的帶動下,全村的增減掛鉤工作得到了有力推進,45戶已簽約29戶,拆除19戶。“增減掛鉤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好政策,所以我帶領大家積極響應,F在我住在鎮里的樓房,接送孩子上學、購物等特別方便,我希望大家都能和我一樣,早日住上好房子,享受改革發展的成果。”殷萬秋說。 “增”出農村新面貌 干凈整潔的衛生間、廚房間,敞亮的天井,門口還有一片小菜園,老人們在家門口笑吟吟地擇著蔬菜,聊著天。走進興化市昌榮鎮木塔村建新區,一排排整齊劃一的紅瓦民居映入眼簾,這是昌榮鎮為拆舊區野孫自然村的老人們建設的安置房,最近相繼有老人搬來居住。村里破舊的老房子,換到鎮區80平方米的嶄新獨立民居,一應俱全的生活設施,干凈整潔的居住環境,讓老人們心里都樂開了花。“老家的房子50幾個平方,四十幾年了,又老又破,環境又差,出行還不方便,F在搬到這里,干凈又衛生,門口就有超市和醫院,特別方便!”老人孫干義開心地說。 “這房子怎么樣,環境好不好?”野孫自然村的黨組織書記孫德山正帶領村里待安置的老人來看房。孫德山告訴記者,野孫自然村地理位置偏僻,年輕人基本都到外地去了,留守的老人居住的房子都很破舊,居住環境也很差。為盤活土地資源,改善村民居住環境,村里計劃對116戶農房進行拆除,目前已拆除安置50戶,村民們進鎮入住的需求都很強烈,他這幾天一直忙著帶村民來建新區看房子。正帶著84歲的姑父來看房的劉洪杰告訴記者,老人的子女都在外地,他今天帶老人來看了房子后很滿意,這邊醫療出行都很方便,子女們在外也放心,過幾天就著手搬過來。
除了獨立民居,昌榮鎮還安排了5畝地的建設用地,用于新區安置房的建設。施工現場,第一棟樓房的根基已拔地而起,昌榮鎮黨委負責人正在現場檢查施工進度,和承建方商討施工方案。“今年以來,我鎮堅持以農房改善一號工程為抓手,結合全鎮的土地復墾項目,大力實施‘增減掛鉤’,采取多種形式、多種方式來改善老百姓的居住條件、居住環境。這邊規劃建設的安置房共三棟,年底前將全部建成,同時配套了水電及污水管網等基礎設施,讓搬過來的老百姓能夠居住得更放心,更幸福。”昌榮鎮黨委負責人說。 而在離鎮區較遠的安仁村,如何妥善安置村里待拆遷的22戶村民成了困擾他們的難題。經過反復研究討論,村里決定把閑置的小學拆除新建安置房,讓村民從破舊的房屋搬出來,住進嶄新的樓房。為了讓拆遷的村民在拿到安置房之前就近有個好的落腳點,村里把閑置的老村部改造成臨時居住點,房間內設有空調、衛生間,讓村民臨時居住也能安心、舒心。與此同時,該鎮積極探索進城入鎮、選址新建、原址翻建、集中居住四種安置方式,在滿足老百姓不同需求的同時,將“增減掛鉤”工作同步推進。 “增”出百姓幸福感 “請各個村把土地復墾的進度匯報一下,大家圍繞驗收標準群策群力,抓緊時間推進掃尾工作。”11月29日上午,室外陰雨綿綿,戴窯鎮黨委負責人正在鎮政府的綜合指揮中心與各增減掛鉤任務村進行遠程視頻連線,對全鎮的增減掛鉤工作進行調度和布置,要求土地復墾達到60公分無雜物、無磚瓦的平整要求。目前該鎮土地復墾工作已到了掃尾攻堅的階段,每天他都會來指揮中心進行調度,既可以掌握各村工作進展情況,又能對各村增減掛鉤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現場指導,讓各村把更多的時間精力投入到增減掛鉤工作中。 筆直寬敞的大馬路,聯排小洋房,獨立的小庭院,戴窯鎮鋸家村村民張廣圣做夢也沒想到,自己能住上漂亮的新房子。“我原先的老房子又小又破,還偏僻,F在的新房位置好,向陽,整個屋子都亮堂堂的,住在里面人都精神得多。”張廣圣感嘆道。張廣圣是鋸家村首批入住建新村的村民,跟他一樣入住新居的共有27戶村民。去年鋸家村連片增減掛鉤共涉及張野責任區107戶,為滿足搬遷群眾的不同需求,鋸家村采取4種住房安置形式,除了面積較大的“小洋樓”“小多層”每戶面積約130平方米,對于三口、四口之家來說,同樣也是不錯的選擇。目前第二批建新村正在審批規劃當中,未來將會有更多的村民在這里安家落戶。 “你們看我身后這塊地,是80多戶房屋拆掉的,復墾成農田了,共40多畝,現在承包給種糧大戶,一年可為村集體創收4.5萬元。”鋸家村村委會副主任楊建慶指著一塊良田告訴記者。通過土地一增一減,鋸家村實現了農村居住點布局從自然形態向規劃形態轉變,不但改善了村民生活條件,也增加了耕地面積,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實現了政府得指標、群眾得實惠、農村變靚麗的“三贏”目標。
鋸家村今年的復墾總任務是54戶。9月復墾工作開展以來,該村聚焦農房和村莊改善,認真做好農民新舊住房過渡銜接工作。根據群眾意愿,該村分批次吊入集裝箱供搬遷群眾放置雜物和臨時居住,目前,25只集裝箱已組裝完成,并全部投入使用,每日產生的150元租賃費用由村集體承擔。針對大多數老人家中無勞力的實際情況,鋸家村黨組織攜手老黨員服務隊,組建成黨員搬家隊伍,為群眾提供便捷、優質、高效的搬遷服務。 采訪當天正值入冬后的首次大降溫,鋸家村黨組織書記唐蘇存來到過渡房看望暫時居住在這里的十戶村民。村民唐應明正和90歲的老母親一起吹著空調,看著電視,老伴正在廚房里忙著做飯,家中電器一應俱全。唐應明表示,他們一家在這里住著很舒服,過渡期能住上這樣的房子他們很滿意。 唐蘇存告訴記者,鋸家村目前已全面完成拆除任務。工作能夠順利開展主要得益于村干部在推進工作上用對了方式方法。首先是向村民做好解釋工作,讓村民充分認識到,增減掛鉤的好處和優惠政策。其次是成立拆除小組、搬遷小組、安保小組等協助小組幫助村民搬遷,贏得村民信賴的同時也保證了搬遷的有序推進,F階段該村已基本完成了土地平整的任務,準備迎接驗收。 今年,戴窯鎮成立四大指揮部,以片區打擂臺的方式來督促任務村比進度、爭當擂主。同時,該鎮將今年9月定為鎮增減掛鉤攻堅月,堅持黨員干部帶頭、由易到難,及時化解群眾思想顧慮,全力開展集中攻堅。設立“向上攀登紅旗”和“慢進退步黑牌”,共授予紅旗黑牌三批次。目前,全鎮工作目標422戶,已完成拆舊386戶,進度達92%,六個項目地塊正在加緊復墾平整,其中四個項目地塊已具備驗收條件。
編輯:姜景旸 王晶 (興化市融媒體中心供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