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姜堰:兩百余名“老專家”助力創新發展
日前,泰州市姜堰區“銀聚力”“雙助力”工作室分別在江蘇遠東電機制造有限公司、泰州市三安河橫有機農產品專業合作社、江蘇姜豐種業有限公司設立,這是泰州市激勵更多老科技工作者發揮余熱,助推企業創新、鄉村振興的新舉措。 江蘇遠東電機公司72歲的退休專家張言是姜堰區老科技工作者協會會員并擔任老科協派駐遠東電機創新工作站負責人,如今又兼任“銀聚力”“雙助力”工作室主任。張言說,退休后頭銜多了,責任也大了,動力更足了。 張言領銜的核心團隊有4名老科技工作者,主要服務遠東電機及周邊江蘇盛陽消防門業有限公司等傳統老企業,幫助企業解決科技創新等難題。遠東電機原先產品結構單一,年產值多年徘徊在六七千萬元。張言利用資源,協助引進上海電氣集團高科技產品船用高壓電機,新增開票銷售3500萬元,助力遠東電機邁進億元企業行列。他和團隊成員還幫助盛陽消防門業牽手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河南理工大學,共建新一代防火門窗阻燃耐火研發平臺,引進南航發明專利應用于防火門窗填充材料的批量生產,使得產品經過1000度火試兩小時后仍不變形、不碳化,改變了過去強度低、耐火時間短、不隔熱的缺點,填補市場空白,年新增銷售2000多萬。 不僅是企業車間,田間地頭也時常看到老科技工作者忙碌的身影。走進泰州市三安河橫有機農產品專業合作社,71歲的研究員張圣旺忙著向客戶介紹三安河橫有機大米的特點。張圣旺說,好米不愁銷,價格也是普通大米的幾倍。 近幾年,張圣旺協助三安合作社成功探索出成熟的有機農產品種植技術,構建了示范帶動規模生產的模式,徹底擺脫一家一戶“小生產方式”帶來的弊端。三安合作社無償向有機農場供種、供肥、供藥,按種子公司收購種子的基礎價向農場收購有機稻麥,僅生產資料一項農民在水稻生產上每畝可減少成本300多元。為此,三安合作社被市老科協授予科技創新示范基地。 像張言、張圣旺這樣的老科技工作者姜堰區有200多人,以“雙助力”銀發志愿服務隊員的身份,奮戰在各條戰線。老科技工作者都是熟悉地方情況的“老專家”。2020年9月,該區成立“雙助力”銀發志愿服務隊,進一步凝聚“銀發力量”助力企業科技創新、鄉村振興。據不完全統計,這兩年,“助力企業創新”銀發志愿服務隊先后幫助企業引進、開發20多個新品,解決30多個技術難題、申報21項科技計劃項目、申請70多件專利、上爭資金6000萬元,參與起草1項國家標準,引進9名高層次人才,新增企業銷售過億元,降本增效2000多萬元。“助力鄉村振興”銀發志愿服務隊與42名新農人簽訂技術結對服務和掛鉤幫扶協議,精準服務家庭農場面積2.1萬多畝、蛋雞養殖場4個、果蔬種植場4個、河蟹養殖戶6戶,助力畝均增收200元以上。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完善人才戰略布局,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著力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事業中來。近日召開的省委十四屆三次全會強調,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創新驅動發展、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省、科技強省、人才強省,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勇當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開路先鋒。 人才是驅動創新的第一資源和最核心因素。老科技工作者是科技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寶貴的人才資源,憑借其專業、經驗與威望優勢,可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指導幫助,為科技創新克難攻堅,為產學研用合作牽線搭橋,為成果轉化落地添柴助力。姜堰區成立“銀發志愿服務隊”,充分發揮老科技工作者、老專家的智慧和潛能,充實科技人才鏈 ,彌合企業創新鏈,是挖掘用好人才資源的創新性探索。
來源:泰州新聞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