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市:鄉村產業振興從“一枝獨秀”到“滿園春色”
12月初,江蘇省靖江市西來鎮見龍村瓜蔞產業園進入采收季。“今年瓜蔞產量比去年高兩成,50畝種植基地預計可為村集體經濟增收30萬元左右。”見龍村黨總支書記張鑫偉喜上眉梢。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靖江市大力發揮“黨建+”力量,指導謀劃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路徑,實施企村聯建、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26條政策”等一系列措施,助力各村解決資金、用地等制約發展的難題,奏響鄉村振興主旋律,促進廣大農民共同富裕。 見龍村曾是經濟薄弱村。近年來,在西來鎮黨委推動下,該村積極發展“一村一品”,開啟瓜蔞種植業,通過企村聯建順利建成瓜蔞產業園,每年除了將瓜蔞籽出售給省內外炒貨市場,也委托加工企業加工“見龍村”品牌的原味、奶油味、話梅味瓜蔞籽,并將瓜蔞皮、瓜蔞根作為中藥材出售。瓜蔞產業助力村集體經濟騰飛,見龍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躍居西來鎮各村前列。 在生祠鎮老港村,原先傳統農業為主打、產業格局單一的局面已“破冰”。一個村企聯建的光伏發電項目正在加緊實施,建成后預計一年可為村集體增收10~15萬元。低效用地也通過“騰籠換鳥”被逐步盤活,給村集體增加了收益。“2022年,我們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預計超過61萬元,比2021年增長近20 %。”老港村黨總支書記田燦華說。 鄉村產業振興從“一枝獨秀”到“滿園春色”。靖江市各行政村挖掘整合各類資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技術創新為動力進行產業轉型升級,逐步建立充滿活力、功能完備、結構合理的鄉村產業體系。2019年底,經濟薄弱村實現全面脫貧。2021年,全市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大于50萬元的行政村占比達91%,平均收入達68.83萬元。
▲生祠鎮利珠村食用菌生產基地 菌菇生產基地每天售出四五千斤低溫型食用菌姬菇,彩葉楓繁殖基地的工人們忙著將新品種彩葉楓“黃金流泉”成品樹從土里挖出、修枝后裝運……生祠鎮利珠村現代農業基地一片忙碌景象。該村建成了菌菇種植區、大馬士革玫瑰繁育區、彩葉楓繁育區、無公害蔬菜種植區、綠色水果種植區等7大區域,正大力發展旅游觀光農業,叫響“花海果都·七彩利珠”農旅品牌。 初冬時節,馬橋鎮三愛村草莓陸續上市。三愛村位于馬橋鎮北片,村域內草莓種植面積達千余畝,近年來形成“莓好三愛”品牌效應。今年,三愛村黨總支積極盤活閑置建設用地資源,利用原義高小學集體建設用地,投資175萬元新建1600多㎡標準化廠房,力爭12月底竣工,已有2家企業爭相進駐。 “得益于金融扶持,村級經濟發展邁入快車道,三次產業協同發展,可為村民提供更多‘家門口’的就業崗位。”三愛村黨總支書記劉銀祥介紹,今年,在黨建聯盟引領下,三愛村黨總支與中國農業銀行靖江支行黨組織結對共建,共同合作打造三愛村普惠金融服務點。農行針對三愛村草莓產業發展推出“莓保寶”“莓好E貸”“興村富民貸”金融產品,向三愛村草莓種植大戶等授信600萬元,助力解決草莓產業發展過程中融資難題,并向三愛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授信100萬元,增強了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底氣。
▲生祠鎮利珠村彩葉楓基地 設立鄉村振興產業發展資金;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辦理項目立項手續后,可通過“容缺預審”方式,實現“拿地即開工”;對發展集體經濟項目給予用地指標的傾斜;各金融機構普惠型涉農貸款占比不低于貸款總額的15%……靖江市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26條政策”涵蓋財稅扶持、審批扶持、土地政策、金融扶持、人才扶持、激勵機制等。在政策推動下,各鎮(街道、辦事處)強化黨建引領,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推行商貿經濟型、資源賦能型、物業經營型等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各村通過開發村集體建設用地、充分利用村集體資產資源、提供勞務服務、發揮區域優勢或聯合共建、發展混合所有制、“飛地”經濟等多形式實現增收。 今年,靖江市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力爭突破200萬元的村10個、突破100萬元的村38個。
編輯:姜景旸 王晶 作者:王平 蔣文潔 陳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