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姜堰:一河一特色,讓幸福河湖流淌“文化血脈”
“一河一特色,水清岸美且流淌著不同的‘文化血脈’,激活了水的靈氣,賦予幸福河湖更多的內涵和幸;……” 長達3.2公里的拜官河碧波蕩漾,爭奇斗艷的水生植物點綴其間,岸邊古銅色雕像倒映水中,無聲地詮釋著“管仲拜相”與拜官河的歷史傳說,美不勝收。73歲的村民游余新說,他一直居住在拜官河邊,見證了河水由清變濁再變清的過程。記憶里的拜官河水清見底,魚蝦嬉戲。不知何時,拜官河受到損害和污染,兩岸垃圾成堆,雜草叢生,河水變質發臭,沿岸居民怨聲載道。 這兩年,拜官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水變清了,還布局了景觀小品,挖掘了拜官河歷史文化資源。“現在村里來了游客,我們不僅介紹拜官河的美麗蝶變過程,還講述拜官河蘊藏的歷史故事,傳說拜官村是管仲拜相的地方,拜官河是當年齊桓公所走的水路。不知不覺,河邊齊桓公的雕像成了游客的網紅打卡景點。”游余新說。 2020年,白米鎮開始綜合整治拜官河,拆除違法建設10處,清理河坡垃圾雜物3500噸,砍掉雜樹約3000棵,全段疏浚并采用波浪樁工藝護坡,河坡同步實施水保綠化。今年,白米鎮又圍繞創建省級幸福河湖標準,實施了水質提升工程,布設了生態浮床、曝氣機,種植了水生植物等,建成了3000多平方米的河長制主題文化公園,集中展示了河長制工作任務和人文歷史,激活了水文化基因,增添了鄉村河湖新魅力。 走進蔣垛鎮鹽泥河,岸邊的紅色文化墻輝映一河碧水,可謂錦上添花。鹽泥河長2.81公里,近兩年整治提升過程中,融入了當地的紅色文化元素。蔣垛鎮位于黃橋革命老區,這里誕生了原泰縣地區第一位黨員孟致祥和第一個黨支部,是蘇中第一個紅色蘇維埃政權誕生地,也是紅十四軍發祥地之一。蔣垛鎮水利站站長陳華說,今年,鹽泥河在前期疏浚、護坡、綠化的基礎上,著力打造特色紅色水文化,選擇沿岸住戶的磚墻,刷白繪彩,圖文并茂演繹蔣垛紅色故事,塑造了水邊的紅色旅游景點,傳承了紅色基因,激發了村民志愿管護河道的熱情。 長5.05公里的王石河疏浚整治后,同樣布局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景觀小品,如“王石”的歷史典故和由來,激發了沿岸居民的家國情懷。羅塘街道水利站站長張亮說,下一步,他們還將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蘊,打造集防洪人居、休閑觀光、旅游研學于一體的鄉村親水樂園。 長約1.2公里的西沙河是村級河道,一彎清水貫穿三水街道三沙社區村莊,岸坡栽植的桂花、紅葉石楠球、高桿女貞、垂絲海棠等樹木相互媲美,岸上的步道、游園、健身石相映成趣,沿河的農耕文化墻別具一格,喚起了人們的鄉愁和記憶。三沙社區居民盧愛俊家的后墻上,老農扶犁牽牛耕田的圖案還原了昔日的田園美景,倒映在漣漪的水波中活靈活現,成了獨特的水景觀。 下一步,姜堰區還將繼續按照“歷史文化+幸福河湖”的理念,為133條幸福河湖融入地方特色文化元素,一河一方案,一河一特色,真正讓幸福河湖流淌精彩紛呈的“文化血脈”,實現歷史文化資源、生態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生態資本的轉化。
來源:泰州新聞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