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園林與城市功能有機結合,讓群眾樂享幸福生活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11月16日,市民李明帶著孫子來到位于江蘇省泰州市的春江花月夜濕地公園,看著江水潺潺、夕陽斜照,不禁感慨如今的生態環境真是好。近年來,泰州市秉承“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美麗宜居城市建設理念,將生態園林與城市功能有機結合,從城市的大格局謀劃,從景觀的細微處著手,通過合理的規劃、精心的組織、堅實的管理,全面展現生態優良、美麗宜居的鳳城風采。 以“水”為媒,厚植水岸生態 在春江花月夜公園,滿目青綠,鳥鳴啾啾,勾畫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圖景。據了解,春江花月夜公園是泰州春江生態濕地的一部分,取名自唐朝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先后建成全民健身體育生態園及中心景觀區等,建成面積300畝,總投資3500萬元。 “我們每周都會來逛一逛,還經常看到有城區的市民帶著帳篷過來露營,這里自然生態風光極好。”家住附近的李明當天帶著孫子到公園游玩,從小生活在這里的他說:“這里原先是個蘆葦灘,記得小時候經常來捉螃蟹打野雞,后來為了經濟發展建了兩個小砂石場和碼頭,灰塵比較大,不要說螃蟹野雞了,就連蘆葦都看不到了。”
過度開發造成的污染一度讓當地村民苦不堪言。痛定思痛,當地政府先后搬遷沿岸碼頭16座、拆除企業數十家、取締圍網養殖面積1萬平方米以上,這才有了春江花月夜公園。 不僅如此,因緊鄰長江岸線,有著豐富的水系資源,泰州還以天祿湖、鳳棲湖為綠核,以周山河、南官河、引江河為綠帶,串聯起城市的生態格局。走進天祿湖公園,滿目翠綠,湖環湖設置了三大風貌的水岸生態景觀;東部生態走廊,為自然的濕地景觀風格,擁有茂密的植被與種類豐富的水生植物群落,以較少人工干預,形成繁華都市的生態庇護所。而鳳棲湖公園則依托自然水系,形成“一湖統領,四水穿越,六渠聯系”的綠帶規劃結構,建成沿湖水生態景觀,致力打造文化休閑、生態康養、體育運動、湖泊濕地于一體的綜合性片區公園。 以“綠”為核,打造生態家園 在泰州市鳳凰東路與東風南路交叉口東南角,總面積5.6萬平方米的東潤游園每天都有不少附近居民前來。這個游園整體以“鳳凰”元素色彩為著手點,結合紅、黃、青、藍、紫五色形成塑膠彩虹步道,寓意泰州“鳳凰城”和諧祥瑞。公園內,籃球場、足球場一應俱全,成為附近居民休閑娛樂的首選地。 據悉,泰州市以舉辦第二十屆省運會為契機,全力推進“精·彩家園”品質綠化“158”工程建設,在市區約350萬平方米區域,實施100個重要節點、50個重要斷面和8個重要片區的景觀提升工程。 城市建設必須把讓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近年來,泰州市依托“1213”綠滿行動,全面展開“覆蓋東西南北、匯聚點線面片”的綠化項目建設,陸續建成了祥泰公園、天祿湖公園、鳳棲湖公園、姜堰城東健身公園等10個公園,城市的綠量、規模、品質大幅提升,人均公園綠地達14.5平方米,公園綠地10分鐘服務圈覆蓋率達91.79%。
泰州市還在已經建成的公園開展“城市永久性保護綠地”命名工作,把天德湖公園、姜堰老通揚運河風光帶、高港銀杏廣場等19處綠地裝進法律保護的“保險箱”里。 從城市的大格局謀劃,找準城市發展定位,展現城市特色景觀風貌。泰州市通過增綠、補綠、透綠,串點成線、連線成面,從環境品質、服務功能、美麗宜居等方面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以“路”為脈,扮靚多彩空間 道路的主要節點,既是行人駐足觀賞的視覺焦點,又是城市形象展示的重要載體。泰州堅持健康、活力、運動、生態的新城形象定位,圍繞主干道的交叉口、渠化路口、道路沿線等地,著力打造一批移步換景的景觀道路、多彩可及的“口袋”公園,實現城市功能效益與自然生態效益的疊加融合。
野徐鎮是泰州市未來新城建設的重要區域,橫貫東西的姜高路周邊一直以來市容環境較差。今年當地結合違建拆除、城市更新等工作,精心選點、精細施工,將花園設在居民戶前,將綠地建在老百姓身邊,城市環境得到了明顯提升,推門見綠、抬頭賞景,居民直接感受到了新城建設帶來的福利。 “出了門,走不了幾步,就能看見青松翠柏,垂柳紅花。”家門口的小公園為家住銀杏廣場附近的李大爺晚年生活又增添了不少樂趣。“我們年紀大了,就希望家門口有個公園,這樣走兩步就到了園子,早晚鍛煉都有了活動場所。” 如今,在泰州市一個個“口袋公園”內外,幸福細節隨處可見:棋類愛好者有了博弈的“比武場”;花叢草地上洋溢著孩童銀鈴般的笑聲;隔絕了道路繁忙的綠景內,人們悠閑地散著步……
編輯:姜景旸 王晶 作者:劉波 徐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