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路觀察|泰州:詩畫田園好風光!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
在全省三批試點村中爭取到14個省級試點名額,上爭省級獎補1.833億元,為全省最高。與此同時,泰州市委市政府拿出2億元大力支持鄉村振興工作,對省級試點村進行1:1市級獎補,并率先啟動市級試點村建設。 在充分總結推廣興化東羅、唐莊、姜堰小楊、泰興祁巷、靖江徐周等試點經驗的同時,在全省率先啟動面上創建工作。自2020年起,全市共分4批啟動了75個市級創建村,創成省級特色田園鄉村41個,市級特色田園鄉村38個。2020年和2021年,泰州市和興化市分別被省政府表彰為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地區,并被評為2021年泰州市委市政府改革創新一等獎。 泰州市進一步探索和深化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工作機制,在推動長效管理、重塑鄉村魅力上積極嘗試,取得了明顯成效。
• 持續開展“培育式”面上創建。以“一年出雛形、兩年見成效”為目標,分批次啟動77個市級特色田園創建村建設,形成梯次推進、聯動塑造的建設格局。
• 持續強化命名村莊長效管理。制定《泰州市特色田園鄉村長效管理考核辦法》,對省、市特色田園鄉村,在特色產業發展、生態環境治理、居民生活水平、示范帶動效果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推動可持續發展,讓更多的農民群眾享受到鄉村振興的紅利。
• 持續推動鄉村風貌提升改善。將鄉村風貌作為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和農房改善的重要內容,編制《泰州鄉村風貌建設指南》,精心設計一批彰顯泰州特色的鄉村建筑樣式,注重在風貌塑造上體現鄉村的“形”,在文化傳承上留住鄉村的“魂”。
• 深化開展特色田園鄉村示范區建設。制定《泰州市“兩田一湖”特色田園鄉村示范區建設行動計劃(2022-2025)》,力爭用2-3年時間,打造興化垛田、泰興圩田、姜堰溱潼3個區內空間、生態、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產業規劃以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有機融合,力爭形成可復制的經驗加以推廣。
各創建村莊依托自然稟賦和特色資源發展現代農業,培育出“八十八倉”“德勝”“西來原”等知名農產品品牌,增強村集體經濟、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以興化東羅村的“八十八倉”為例,目前該品牌已形成四條產品線:“一禾一斗”興化大米、“青田萃”大麥若葉、非物質文化遺產“桂花米酒”、紅膏大閘蟹等,年銷售額達3000萬元。因為龍頭企業的帶動,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也正在快速發展。
全市4家全國重點旅游村全部為特色田園鄉村,江蘇省美麗田園鄉村游賞線路中,重點推薦了泰州市14個特色田園鄉村串聯而成的“千垛鄉緣”、“溱湖風韻”和“文杏結宇”3條線路。去年“五一”“十一”小長假期間,泰州特色田園鄉村游人次超110萬,同比增長120%,經營農旅項目的村莊數量增加至32個,消費收入超1300萬元。
通過深入挖掘傳統鄉土文化,推動特色田園鄉村和傳統村落融合發展,創成省級傳統村落44個,總量居全省第四。比如,累計投入2000余萬元,修復歷史建筑組群蔡氏莊園,保護近現代鄉村工業發展遺跡,引入航模、攝影等現代文化元素,為“孝義蔡莊”后續發展增添新動能。
對標“生態優、村莊美、產業特、農民富、集體強、鄉風好”總體目標,統籌發展,精準發力。
• 生態保護上,在保護村莊傳統肌理和格局的前提下,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打通生態與村莊的關聯,推動生態與村莊環境整體提升。
• 產業發展上,加強農產品品種、品質、品牌建設,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強化接二連三產業鏈,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 組織振興上,選派多名“第一書記”參與特色田園鄉村建設,以堅實的組織基礎引領特色田園鄉村建設。
鄉村振興并不是一味地向鄉村“輸血”,而是要充分激活鄉村的“造血”能力。泰州市把項目建設作為重要抓手,通過引導更多產業項目向特色田園鄉村聚集,打通城鄉之間各類要素的雙向流動渠道,借項目之“手”引導人才、資本、科技、金融等要素進入鄉村,充分激活鄉村沉睡的資產,使特色田園鄉村煥發出持久的生命力。
把提質增效作為推動特色田園鄉村高質量發展重點,推動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從“1.0版本”向“3.0版本”升級。在完成特色彰顯的基礎上,大力推動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提升村莊競爭力。
• 注重拓展產業增值增效空間。將特色產業作為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的重中之重,培育發展高效農業以及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新興業態,致力打造農產品知名品牌和地理標志品牌,加快形成從“田間”到“餐桌”的現代農業產業鏈格局。
泰興毛莊村的江沙蟹品牌,依托江沙蟹產業園生產龍蝦、大閘蟹等生醉、熟醉產品,以及蟹黃包、蟹黃獅子頭等衍生產品,有力拓展了農業增值增效深度和功能價值開發廣度。
• 注重創造更多就業增收機會。發展鄉村產業的目的,是要讓農民有活干、有錢賺。泰州始終把保障農民利益放在第一位,通過“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盡可能讓農民參與進來。
姜堰區小楊村的小楊人家,依托溱湖景區開發農業觀光,配套餐飲、住宿和研學,不僅提高了土地租金,達到每畝1500元/年,高于同類地區50%,而且為周圍村民提供就業崗位,帶動村民增收,真正實現了家門口的就業。
• 強化“共情”意識。堅持“農民盼什么,鄉村建什么”,聚焦民生期盼精準發力,更加注重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在以興化為主的里下河地區村莊通過增設停車場、公廁等公共服務設施,切實提升村民生活水平。
• 加強“共建”思想。廣泛聽取民聲,堅持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引導農民全程參與鄉村建設,不僅把農民群眾作為受益者,更作為重要的參與者、建設者、監督者。
• 深化“共享”理念。在提升鄉村功能的同時,持續吸引資源、人口等要素回流,讓“原住民”與“新村民”共享農村生態、經濟和文化的紅利。醫藥高新區(高港區)的引江社區,依托引江河的資源和優勢,通過土地流轉等方式,重點發展農業采摘體驗、休閑親子旅游等項目,形成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生活富裕三生相融的循環發展美麗村落。
來源:泰州微視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