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讓“糧田”變“良田”
10月是收獲的季節,在泰州市高港區口岸街道的一處農田里,59歲的李紅兵正在收水稻,眼神中滿是豐收的喜悅。作為當地鄉村產業振興的帶頭人,李紅兵特別關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傳遞出的“三農”政策,他興奮地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我覺得農業更有干頭,更有奔頭了!而當地推進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則是糧食豐收的底氣。據悉,2022年泰州市投入6.83億元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高標準農田助力農民豐收 61歲的張興洋在新明社區承包了500多畝地種植水稻和小麥。受旱情影響,今年的糧食產量可能會比往年少一到兩成。然而,這并不是最嚴重的,2020年他的損失更大。談及原因,張興洋說,農場及周邊的渠道、泵站、路橋等農業配套設施不完善,機器進出不方便,成了不少種田大戶豐收路上的攔路虎。 改善田間道路、溝渠,增設泵站,是當地不少種田大戶的共同訴求。在許莊街道錢趙村,農之夢家庭農場的負責人卻沒有這樣的顧慮。受益于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農之夢家庭農場平穩地度過了今年高溫干旱的極端天氣。 高標準農田通過土地平整、田間灌排、道路、橋梁及防護林等工程建設,完善了田間道路系統、農田灌排系統等基礎設施,推進了農業規模經營,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保障了糧食的增產、增收。 據了解,許莊街道高標準農田建設于2020年啟動實施,總投資875萬元,建設面積5000畝。項目包括建設灌溉泵站4座,襯砌明渠3.583公里,新建高效節水灌溉農田300畝,機耕橋3座,涵洞17座,水泥路7.788公里,目前已全部建成投用。 科學規劃“糧田”變“良田”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泰州市堅持以基本農田保護區和連片集中的農田為重點,按照“急需、實用、民意、高效”的思路,科學編制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 今年,泰州市高港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位于口岸街道南部,涉及東南、新明、徐橋3個社區,總面積3700畝,于2022年6月組織開工。借著這一契機,新明社區積極向上爭取項目,在轄區內建設7座泵站,包括1座灌排兩用泵站和6座灌溉泵站。 據了解,本年度該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包括拆建泵站12座,埋設管道3條,新建涵洞12座,整治河道2條。新建49條明渠,總長度10.055公里;建設水泥路34條,總長度8.223公里;土壤改良,施用有機肥200噸。目前,總體進度達到30%。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一項政策性強、要求嚴格、管理規范、涉及面廣的重大項目。高港區高度重視項目管理,在全市率先引入第三方工程質量檢測,逐步從結果檢測升級為過程檢測,同時,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推行第三方項目驗收,嚴抓工程質量,確保項目安全、資金安全、人員安全。本次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由江蘇棟德工程管理有限公司進行監理。 今年底泰州高標準農田比重超七成 記者獲悉,泰州2022年度22.55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0.66萬畝高效節水灌溉任務獲省立項批復,下達項目財政總投資6.83億元,其中省級及以上財政4.3億元,地方財政資金2.53億元。 據了解,今年,泰州市計劃建設高標準農田項目共36個,涉及三市三區34個鄉鎮。其中,計劃新建灌溉泵站544座,襯砌渠道526.2公里,埋設管道19.1公里,建設各類渠系建筑物7670座,實施管道灌溉0.62萬畝,微灌0.04萬畝,澆筑機耕道路473.7公里,架設輸變電線路30公里,建設耕地綜合監測點4處。 此外,結合項目建設,泰州市將試點開展排灌系統生態化改造、高標準農田耕地質量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增耕地、先建后補等創新工作,力爭年底前完成主體工程建設。 近年來,泰州市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打造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噸糧田”,牢牢守住保障糧食安全底線。建成的項目區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極大改善了農田基礎設施條件,增強了農田防災抗災減災能力。預計到今年底,泰州市高標準農田比重將達到7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