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糧食市場發展旺,稻香小鎮幸福多
大清早,江蘇省興化市戴窯鎮東三村就熱鬧開了,街面上熙來攘往的人群,構成一幅祥和的鄉村晨景。 “這場景折射出村民的富庶幸福。”東三村黨總支書記費書健說,村民們過上這樣的好日子,得益于這些年糧食加工產業的發展。目前,全村820多戶、1300多個勞力,絕大多服務于糧食加工企業和市場。“拋開辦米廠的不算,平均一個勞力的務工收入一年就在8萬元以上,全村一年就是上億元。” 東三村位于戴窯鎮西郊、車路河北岸,是糧食市場的發源地。上世紀80年代后期,東三村民興起了販糧生意,用船舶收回稻子泊在車路河邊交易,上百條收糧船,綿延數百米,形成了一座“水上糧市”。后來,村民發現稻谷加工成米利潤更高,就把稻谷運到外地米廠加工。一些商戶為方便交易,想在岸上開米行,村里順勢進行規劃,供地、拉電、澆筑道路。 開了米行,生意做大了,商戶們又產生新的想法,辦稻米加工作坊,形成“加工+交易”模式。在鎮、村支持下,加工作坊雨后春筍般崛起。這些加工作坊,多數設備簡陋,產量低、成品率低,作業時還有揚塵,鎮里便倒逼他們全面升級。 多年過去,經過優勝劣汰,最終沉淀下來52家加工企業,其中39家躋身規上企業行列。以東三、恒和、新花園、聯葛、燈塔村為市場區域,在戴窯形成了集原糧生產、稻米加工、貿易于一體的興化市糧食市場和興化市糧食加工產業集中區。 “在糧食市場,除了從村辦企業脫胎的賢人米業公司,后起的光明天成米業是馳騁市場的一匹‘黑馬’,是加工作坊成長、發展的代表。”興化市戴窯鎮經發局局長丁小兵說。 位于車路河南岸的光明天成大廈,共有五層,2020年底建成投用,生產部、運營部、財務部設置醒目,員工食堂、職工公寓、娛樂中心一應俱全。“建這樣的辦公大樓,不是顯闊,而是為了更好地發展。”公司董事長黃連根說,過去客戶“認豬不問圈”,合同一訂,大米發去就行。現在,客戶要全方位考察企業,環境好、實力強方可合作。此外,隨著生產設備越來越先進,對生產環境提出更高要求,加之企業引進越來越多的運營人才,需要為他們提供更好的工作、生活環境。 從合伙辦碾米作坊,到獨立創辦米廠。幾年間,黃連根走過了從粗放加工到產品精細化的升級之路。2013年,黃連根與光明集團合作,創辦光明天成米業公司。2021年,公司稻米加工產量達25萬噸,交易額逾8億元,獲評國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如何引導更多企業向精深加工升級?2020年4月,戴窯鎮成立戴窯稻米行業協會,建立協會黨支部,制定“戴窯大米”行業標準和質量安全控制標準。該鎮還分別擬定大中小企業發展規劃,大企業主要是提升裝備水平、擴大產能、提高市場占有率;中等企業主要是生產加工功能米,打造特色大米品牌;小企業主要向大米深加工轉型,打造精深產品品牌。 該鎮還啟動現代糧食產業物流中心建設,其中標志性的綜合辦公大樓投資2000萬元,稻米研發中心、稻米檢驗檢測中心、稻米交易分中心、稻米物流中心“四大中心”都在大樓掛牌運營。 各類平臺打造,不僅推動產業發展,還不斷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前不久,位于戴窯工業園區的華東食品包裝科技有限公司三期工程建成投產,該工程投資1億多元,上馬智能化包裝生產線。公司董事長周廣明之前在外經商,2015年,受當地糧食加工產業吸引,周廣明與在外能人合股創辦華東食品包裝企業,生產PE大米包裝袋、食品軟包裝袋(膜)、各類調味品包裝袋(膜),并進行包裝產品技術開發。公司吸納員工150多人,去年開票銷售達1億元。 除了華東包裝,戴窯鎮還形成了永誠、國平、乾緣等7家食品包裝企業,既為糧食加工主導產業織鏈、補鏈,又引來在外能人和資本,增加本地就業崗位。圍繞糧食加工產業,當地能人還興辦物流公司,不少村民從事黃米、碎米、稻殼、米糠等下游產品的經營。 “自從糧食加工產業興起,村里就一天天發生變化。”恒和村黨總支書記孫國元領著記者邊走邊說,村里的巷道實施了標準化改造,大街路面黑色化,安裝景觀式路燈,還有氣派的黨群服務中心,都是在企業及能人資助下完成的。糧食加工企業成就了村里20多個“百萬元級老板戶”,這些老板有的是糧食經紀人,有的從事下游產品經營。此外,全村還有30多輛大卡車服務加工產業,每輛卡車年收入有幾十萬元。利用臨近糧食產業物流園的優勢,該村還成立稻香小鎮綜合服務公司,從事物流園車輛管理、地磅服務,以及環境保潔、綠化、路燈管護等服務,從中獲得服務收入。 產業發展了,村民在家門口就業,收入“水漲船高”。據介紹,當地米廠車間的站機工年薪都在12萬元以上,普通男工10萬元,包裝車間工平均8萬元左右,從事運營、貿易的人員收入更高。據統計,當地在米業公司、包裝企業上班的有3000多人,各類經紀人及經營下游產品的人員有數百人。 糧食加工產業帶動了戴窯全鎮鄉村發展。該鎮7萬畝農田建成中高端稻米原糧基地,衍生出一批家庭農場、種植大戶,村集體可獲得每畝50元資源管理費,僅此一筆每年就是350萬元,村均14萬元。加工企業還反哺社會,捐助、認建鄉村公益設施,每年都超百萬元。最重要的是企業留住了勞力、引流了大學生返鄉,為鄉村增添了人氣。
來源:泰州新聞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