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姜堰小楊社區:文旅融合譜寫新田園牧歌
國慶假期,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三水街道小楊社區成了“網紅打卡地”,石門文化展示區、民俗文化館、彩色水稻、水蔬八鮮種植示范園、音樂主題餐廳等景點游人如織,平均每天游客人數達5000多人。 “這是小楊社區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帶來的喜人景象。”小楊社區黨總書記王政說。 偏僻村莊成“網紅打卡地” 小楊社區是原橋頭鎮的一個偏僻村莊,因交通不便,村里不少人外出玩大船,田地嚴重拋荒,以致村里無法完成糧食征購任務。2003年溱湖大道建成,小楊村迎來發展機會。看著溱湖大道上車來車往,小楊人的心也活了起來。時任村主任的衛澤明瞅準時機和幾位村干部種植拋荒田,并嘗試組建小農場。此后,隨著農田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小楊村先后建成20個家庭農場,成片的大田,整齊的田間道路,形成了特色的田園風光。 2017年,小楊村入選省首批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試點。 近幾年,小楊以建設特色田園鄉村為抓手,依托溱湖大道兩側萬畝家庭農場,實施“萬、千、百”工程,建設高標準良田示范區1萬畝、有機農產品生產示范片3000畝、創意農業示范園800畝。 “沒想到,大片的農田竟成了風景。每到周末,時常見到來自城區的市民在田間大道上游玩拍照。”王政說,這給小楊人帶來了農旅融合的發展思路。 為豐富鄉村旅游的內容,2018年,小楊村探索種植彩色水稻,創作稻田畫。村里以20畝長方形農田為“畫布”,以彩色稻為“油彩”,書寫了“學黨史 頌黨恩 跟黨走”九個大字,每個字10米見方,還繪制了12米見方的黨徽。每逢金秋,成熟的水稻凸顯字樣,吸引眾多游客和攝影愛好者前來欣賞拍攝,稻田竟成了“網紅打卡點”。 讓更多游客留下來,才能形成經濟效益,帶動村民增收。在打造特色田園風光的同時,小楊村積極整合資源,引進項目,發展親近自然、農事體驗、娛樂休閑一體化模式,打造“風吹麥浪、生態棲居”的田園生活場景。 近年來,小楊村先后獲得江蘇省水美鄉村、江蘇省休閑觀光農業精品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國家森林鄉村等榮譽稱號。 一間民宿多種鄉愁 為進一步挖掘鄉村特色資源,發展鄉村旅游,2013年,小楊村引進興化能人陳奇,創辦泰州市溱湖綠洲旅游投資有限公司。溱湖綠洲規劃建設占地1500畝的生態旅游區,成功孵化“小楊人家”鄉村菜館、鄉村音樂餐廳、民俗文化館、新農民種植玫瑰園創業項目,以及家庭采摘農場和精品民宿。 “小楊人家”民宿是溱湖綠洲的主打項目之一。溱湖綠洲旅游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奇介紹,民宿多由村民的閑置住房改造而成,呈現里下河地方特色,更能吸引城里人來感受鄉土氣息,寄托鄉愁,也增加了當地村民的收入。 60多歲的張桂林是首批騰房建民宿的村民之一,現在他一有空就會回老房看看,看到游客拿著手機在自家院子里拍攝美景,老張內心說不出的喜悅。張桂林說,遷居到安置區后,他每年坐收一萬多元的租金,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自家老瓦房變成了“鄉村賓館”,周圍美景如畫,都市游客絡繹不絕,也讓他倍感自豪。 讓村民們沒有料到的是,村里許多不起眼的舊物件轉眼間都成了“寶貝”。2019年5月,陳奇聯手姜堰收藏達人丁迎松,自籌資金數百萬元,依托兩戶民居,建成面積200余平方米的里下河民俗文化館。館內陳列民俗物品約800件,分別按紅色文化、古瓷器文化、算盤文化、民俗生活文化等主題陳列。這些老物件大多收購于周邊地區,每件都蘊藏著鄉野趣事,能從中“觸摸”到祖輩們的勤勞和智慧。 鍘刀、牛軛、鐮刀、風車、糞箱、連蓋、犁耙……“這些老物件,過去我基本都用過,現在農村很少見啦。”來自東臺的68歲游客薛明祥說,“走進民俗文化館,我仿佛回到了從前,這就是一種鄉愁吧。” 這個國慶假期,67歲的村民丁碗珍每天帶著孫女來民俗文化館“客串”導游,給游客講解老物件的用途。“真沒想到,自家的老房子會成為旅游景點。”丁碗珍欣慰地說,因為每天都有不少游客來玩,村民們種的果蔬、編織的工藝品,在家門口就能直接賣出去,每戶每年多掙個萬兒八千不在話下。 本土文化催生新經濟 2019年10月,橋頭鎮劃并給三水街道,小楊村成了小楊社區。在三水街道支持指導下,小楊社區接續發揮資源優勢,加快文旅融合發展。 籪蟹養殖是小楊社區傳統產業,當地集聚了200多家養殖戶,每戶年收入20萬元以上。依托本地特色資源,小楊社區以“溱湖籪蟹”為題,做大做強籪蟹產業的同時,豐富鄉村旅游內容,打造區域特色休閑品牌。 社區建起了600畝“籪蟹村”,建成蟹田共養示范基地、捕捉籪蟹示范園等多個互動景點。溱湖綠洲公司還推出品蟹之旅,設計籪蟹捕撈、挑揀、捆扎等環節,最后讓螃蟹化身為一道道美食抵達餐桌,讓游客既品嘗到了美味蟹宴,還學習了與眾不同的蟹文化。活動一經推出,就受到游客青睞。 “籪蟹產業還催生了挑蟹師、扎蟹師、品蟹師等職業,帶動了村民就業。”陳奇告訴記者,“現在籪蟹及深加工產品年產值3億多元,順豐運費一年達1700萬元。” 小楊社區還以節慶活動為載體,助推文旅融合發展,目前已主辦和協辦“江蘇省房車車友會暨泰州市首屆房車露營大會”、“絲路信使萬里騎行—泰州至新疆昭蘇自行車拉力賽”、“泰州行全國釣魚系列賽”、“全國山地車越野賽”、“全國冬泳日泰州市第二屆冬泳錦標賽”“風車節”、“溱湖十八灶美食節”、“啤酒節”、“七夕情人節”、“江蘇省鄉村旅游節開幕式(分會場)”、“2019年大運河文化房車博覽會”、“百輛房車嘉年華”、“電音節”、“櫻花節”等20多項活動,提升了鄉村旅游影響力,帶動了村民致富。 瞄準研學市場的巨大潛力,小楊社區還充分利用本地資源,打造小楊自然研學品牌,先后引進系統完善的科技模型研學(車輛、航空、航海模型)、自然教育研學(感官花園、自然探秘、自然筆記、野外生存)、考古研學、建筑師研學等課程,融合農業、旅游、文創,完善研學產業鏈。 “本土文化資源是鄉村振興的另一個重要引擎。”陳奇說,上半年,溱湖綠洲深挖狀元文化資源,聘請頂尖廚師,充分運用當地特色農產品香菇,研制“狀元好菇”食單,6道冷菜、11道熱菜、1道羹類和1道主食,每道菜都融合了狀元文化,為游客提供味蕾和精神的雙重享受,豐富餐飲文化的同時,助力香菇產業發展。 文旅融出新天地,且以詩意共遠方。據介紹,小楊社區每年接待游客達15萬人次,文旅項目總營收達3000萬元,去年實現集體經濟收入471.92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萬元。
編輯:姜景旸 王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