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靖江市大力發揮“黨建+”力量,通過企村聯建、實施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26條政策”等一系列措施,助力各村解決資金、用地等制約發展的難題,奏響鄉村振興主旋律。
村強民富“滿園春”

“瓜蔞園內滿園的果實掛滿藤蔓,向我們訴說豐收的喜悅”“我身后是我們村的網紅打卡地,荷花池旁修建了親水平臺,搭建了‘清風亭’”……2022年8月中旬以來,靖江市開展“強國復興有我·喜迎二十大點贊新變化”網上主題宣傳系列之“新農村我代言”活動,20位村支書手持自拍桿,化身“代言人”,熱情地向網友們推薦本村特色。
西來鎮見龍村、東興鎮萬盛村等村以黨建為引領,多元化發展鄉村經濟;季市鎮安武村、生祠鎮東進村等村依托紅色資源,打造生態旅游業、紅色旅游業;新橋鎮新合村、德勝村等村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加快綠色發展……
鄉村振興之路上,農村居民就業崗位不斷增加,農村富余勞動力也積極到現代農業項目基地、鄉村企業、農村公共服務等領域打工增收。2019年底,靖江市所有低收入農戶和經濟薄弱村實現全面脫貧。2021年,全市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大于50萬元的行政村占比達91%,平均收入達68.83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9964元,和2012年靖江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15元相比,十年翻了一番多,高于2021年泰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3元。
美麗鄉村“綠為底”
近年來,靖江市斜橋鎮富民村成了游客“打卡地”。行走在富民村,滿眼皆美景。更讓村民驕傲的是,全村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接近90%,家中的生活污水再也不直排入河,而是統一收集、集中處理。

靖江市是江蘇省級村莊生活污水治理試點縣(市),已在1308個自然埭完成污水處理設施改造。污水入河的現象成為“過去式”。
綠色生態是鄉村振興最靚麗的底色。靖江市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深入推進農村垃圾、污水、廁所“三大革命”,污水治理行政村覆蓋率、無害化衛生戶廁普及率、垃圾集中收運率2021年分別達85%、99%和100%;全面推進農業綠色發展,集采配供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測土配方肥,推行農藥包裝物、廢舊農(地)膜等農業廢棄物回收和資源化利用,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2021年化肥、農藥使用量較2012年下降兩成。
目前,靖江市美麗宜居村莊建成率達89.85 %,建成孤山鎮勤豐村、斜橋鎮富民村、新橋鎮德勝村等7個省級特色田園鄉村。
城鄉融合“提質態”
每逢節假日,家住靖江市城區的印先生便和家人一起回到生祠鎮新豐村老家的小洋房居住。“農村道路四通八達,開車半小時就到了家,非常方便。農村環境、公共服務也不比城里差,在農村生活很舒適。”印先生說。
黨的十八大以來,靖江市建立健全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打通要素流通、產業發展、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堵點,帶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城鄉融合質態不斷提升。

十年來,靖江市農村基礎設施持續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衡發展。“市通鎮30分鐘、鎮通村15分鐘”交通圈、市鎮村三級物流體系基本建成;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監測達標率為100%;建成覆蓋城鄉的“15分鐘健康服務圈”“30分鐘醫療急救圈”,全市行政村醫療衛生服務覆蓋率達100%;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全面建成。 農村居民的幸福指數不斷提高。
靖江市正以泰州市鄉村振興先行市創建為抓手,著力補短板、強弱項,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格局全面形成、農業綜合競爭力全面提高、美麗宜居鄉村全域覆蓋,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
來源:泰州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