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村行吟】夢幻唐莊,田園新歌
#01 兩河地帶
#02 麋鹿天堂
#03 莊名來歷
唐莊村村民的祖上來自蘇州閶門。在六百多年之前的明代洪武年間,朱元璋詔告天下,向蘇北抽丁移民,一場規模空前的移民運動席卷江南地區。作為張士誠的支持者,蘇州、杭州一帶的商賈士紳被勒令離開故土,闔家遷徙至蘇北以及皖北的荒蕪之地,后人稱這場大規模的移民事件為“洪武趕散”。
唐姓隨蘇州閶門百姓遷移的大潮第一個到唐莊落腳立戶,繁衍后代。目前全村以唐(占全村人口55%)、還、侯、王、費、高、陸、姜等全村45姓926戶1600多人口,追溯到莊名為唐莊,無人異議。
#04 積善造橋
唐永達生于同治八年(1869年),卒于1955年,是唐氏十世祖。清末民初,唐莊十董,唐永達號稱“八面威風”,為十董之首。
1911年,唐永達發起重修唐氏族譜的同時,召開董事會,當場拍板:造橋預估500擔稻,通莊人能出錢的出錢,出力的出力,最后不足的由我來,橋名就定積善橋。 積善橋位于莊中心夾溝,原址上原為一座木頭橋。磚橋水下基礎用杉木打成排樁,根基非常牢固,是單孔拱形磚橋,孔寬3米,水面向上高4米。橋整體約用30萬塊西湖老火小青磚并以糯米石灰相舂拌粘砌而成。橋頭兩邊的西湖老火小青磚一檔一檔的拾級而上,橋中長方形石板上雕刻著盤龍圖案,橋欄半圓形,中間鑲嵌三塊30厘米見方的羅地磚,自左向右,顏體正楷鐫刻 “積善橋”三字,字體渾厚古樸。
#05 麻石鋪街
回家后,唐永達精心設計了麻石街:以莊夾溝積善橋為中心向東100米,向西到下場110米,街心石頭并排橫鋪,兩側臥豎鎖邊。同時向北安樂橋、金家巷延伸各65米,總長340米。石料每塊長65厘米,寬25厘米,厚16厘米。俯首麻石街構成形似石凳,寓意穩穩實實。
接著,唐永達不惜重金從浙江湖州采購麻石2110塊,大木船從蘇南揚帆到泰州上下壩進入鹵汀河運回。荒石坯運回來之后,唐永達就招集四鄰八鄉的石匠洗成條塊,于1917年秋末動工,歷時半年,終于在1918年3月鋪成了一條街加一條巷道的麻石路。
#06 灣上風車
#07 陵亭之戰
唐莊村不光有迷人的自然景觀,還有美麗的傳說,給這座古村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唐莊村西湖塘北面蔣莊村西首的廢墟陸家莊和蚌蜒河對面的七家甸,相傳歷史上是古陵亭鎮的一部分,當時的陵亭鎮是興化三大鎮之一,蚌蜒河上有石橋相連。傳說當時有62家槽坊、73家當典,酒肆林立,人流如織,繁華景象可見一斑。 陵亭鎮,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資治通鑒·唐紀》載:“大順元年,春,正月,汴將龐師古等眾號十萬,渡淮,聲言救楊行密,攻下天長,壬子下高郵。二月,龐師古引兵深入淮南,己巳,與孫儒戰于陵亭,師古兵敗而還。”這就是有史以來記載陵亭最早的一場戰事,當為晚唐大順元年(890年)的“陵亭之戰”。 此后到公元891年,朱溫、楊行密聯合逼走孫儒;公元892年,楊行密大敗孫儒再踞揚州,歷時六年的淮南兵燹方告結束。一座繁華的陵亭古鎮,就毀于這場持續六年的戰火,陸家莊、七家甸也就成為了一片廢墟。目前,在廢墟的地層里發現了一些唐宋時期的陶瓷片、古錢幣和水井。
#08 三官廟會
三官殿位于唐莊東首,興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磚木結構,前進為五架三間,后進為七架三間。東廂五架三間,檐高8.6尺,鐘鼎、法器齊全。很久以前,唐莊村民就十分信仰和崇拜能保一方風調雨順、百姓幸福安康的“天、地、水”三官大帝,并建成三官寶殿供奉,同時于每年農歷正月十五舉辦隆重和盛大的三官廟會。 相傳 “三官”分別是: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為紫薇大帝,處理政事為農歷正月十五;中元二品赦罪官為陰虛大帝,政事為農歷七月十五;下元三品解厄水官為洞陰大帝,政事為農歷十月十五,唐莊每年三官廟會活動日就是根據這個來的。但唐莊還有一說,三官廟會是為了紀念元朝末年和朱元璋爭天下的張士誠,三官為張士誠三兄弟,天官張士誠、地官張士信和人官張士義。
#09 特色田園
如今的唐莊,正處在一個全新的變革時期。唐莊人民“擼起袖子加油干”,奮力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生態環境優越,河道縱橫交錯,綠樹成蔭,整體生態風貌良好。圍繞“村莊整潔、道路暢通、水清岸綠、景點美觀、個性特色”的標準,做到“家家有樹掩、戶戶有綠裝”,形成“村在林中、路在綠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的田園風光。值得贊嘆的是,2019年,唐莊村被確立為全省首批特色田園鄉村。 人間四月天,春色滿唐莊。祝福唐莊,唐莊的明天一定會更美好!
◆制圖:殷倩 ◆配音:張熳 ◆卷首語:王太生 ◆文:董景云 袁擁華 ◆編輯:陳文潔 劉曉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