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代表話十年l美麗青春與 生命健康一起脈動
人物名片: 張冬梅,蒙古族人,江蘇蘇中藥業集團員工,江蘇省第十三次、第十四次黨代會代表、“江蘇省勞動模范”“江蘇省五一巾幗標兵”,2018年作為代表出席了中國工會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因為熱愛,她從千里迢迢的內蒙古走進泰州醫藥產業高地;因為年輕,她把美麗青春奉獻在健康產業前沿;因為執著,她找到了破解新藥研發的“鑰匙”。張冬梅的美麗青春與生命健康一起跳動。 “研發更多好藥,百姓就多一份健康,造福健康家庭,圓夢健康中國。”張冬梅回答得干脆利落。
蒙古族姑娘張冬梅畢業于內蒙古醫科大學,1997年,她走進剛組建不久的地級市——泰州市,并選擇了蘇中藥業集團,入職第一件事就立志讓自己學到的醫學知識與百姓健康同頻共振。在張冬梅看來,這一切都是發自內心,自然而然的選擇。 蘇中崛起,她是見證者 2011年之前,張冬梅在蘇中干過一線工人,做過質檢員。無論在哪個崗位上,她都以奮斗者正青春的姿態,干好本職,不負韶華。
在別人眼里,張冬梅是企業創新的“領頭雁”。作為引進的特殊人才,蘇中給了她最好的待遇。她說,在蘇中藥業舞臺上,找到了實現人生價值的最閃亮的坐標。昔日蘇中,人才的匱乏,成了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這些年,蘇中大力構筑人才發展高地,先后實施了暖心、關懷等一攬子人才計劃,從而解決了人才的后顧之憂。來此“安營扎寨”的夫妻檔、姐妹檔、閨蜜檔等人才,占員工總數的35%,400多名高層次人才為企業發展注入硬核力量。 企業成為國家火炬計劃泰州醫藥產業基地重點骨干企業和中國醫藥城核心企業。十年來,蘇中藥業已從2012年總產值12億元發展到當下的45億元,翻了將近4倍。 “只要你有才,你就來;只要你是一塊鋼,都能派上用場。蘇中是人才福地,工作、生活等人文環境讓你不想家,不想走。我沒有理由不在這里扎根。”張冬梅自豪地說。 研發新藥 她是參與者 研發新藥是企業的“芯片”,從制造到“智造”,關鍵在于創新。 “新藥生產周期長,培育一種新藥并非朝夕能成。”張冬梅說,在集團悉欣顆粒新產品試產向大生產轉移工作中,她潛心研究該產品制劑的生產工藝、質量標準,15個日日夜夜反復查找資料,每到關鍵處,她都使出渾身解數,解決“攔路虎”。40多次的反復試驗,全身心投入攻關,日復一日,她終于找到了適合大生產的工藝參數,從而確保了新產品的順利投產。2011年,集團生產的黃葵膠囊供不應求,要想縮短固體制劑的生產周期,張冬梅覺得多個制劑工序的生產嵌套上大有文章可做,于是,她一頭扎進工序研究工作中,從黃蜀葵花的提取、干燥、制粒、充填、壓塑、包裝上突破攻堅,以減壓帶式干燥替換原有干燥方式,打破生產瓶頸,極大地縮短了黃葵膠囊的生產周期,從而滿足了市場的需求。 “黃葵膠囊不僅成了蘇中第一大新藥,而且也讓更多百姓用上了優質安全藥。我終于在醫藥產業領域找到了實現夢想的用武之地。”張冬梅說。
十年來,張冬梅帶領科技創新團隊攻克了一個個新藥研發難關,她成了蘇中藥業不可或缺的“頂梁柱”和“主心骨”。 在新藥研發工作中,張冬梅和團隊牢牢把創新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用奮斗書寫了藥業人不服輸的樂章。 她主持坎地沙坦酯膠囊、硫普羅寧片等新藥中試工藝研究,獨立編寫了申報生產資料并取得生產批件,負責丹鹿膠囊二期、三期臨床產品的生產,走在創新的最前沿,從而確保了產品從試制工藝到產業化工藝的無縫銜接。 她在參與黃葵膠囊生產工藝研發中,無數次挑燈夜戰,查閱文獻資料,做過數不清的實驗研究,終于降低了該產品有效成分的損失。作為技術骨干,張冬梅參加了兩項江蘇省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項目“中藥黃葵膠囊二次開發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項目編號:BA2012131)和“中藥注射劑二次開發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項目編號:BA2011124),主要對產品的提取工藝進行研發,從中提取了新技術、工藝參數優化、質控指標等,產品中間體指紋圖譜相似度達0.9以上。
清宣止咳顆粒是蘇中藥業自主開發的獨家專利品種,張冬梅針對該產品浸膏制粒過程中因軟材粘、成本消耗大的情況,主動提出對該產品進行制粒工藝優化,在控制生產環境的基礎上,找出了影響成本的關鍵控制點及合理的參數控制,確定了浸膏密度和水分的合理范圍,使該產品平均收得率較以前上升3%,批生產周期縮短一天,提升了產品的市場核心競爭力。 生命健康 她是奉獻者 奮斗者正青春,張冬梅把美麗青春奉獻在生命健康事業上。一組數字作證。 十年來,張冬梅和創新團隊先后承擔國家重大新藥創制3項,國家科技部火炬計劃項目4項,國家中藥材種植項目1項,江蘇省科技成果轉化項目3項以及數十項省市科技攻關項目。2O15年,丹鹿膠囊獲得國家新藥證書,2016年,黃葵膠囊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她付出得太多太多。
張冬梅的家鄉在那遙遠的邊疆,20多年來,她因忙著研發新藥,僅回老家6次。2010年,在車間GMP認證關鍵時刻,年邁的父親因病住院,需手術治療。作為長女,理應守在父親身邊,她硬是頂住巨大壓力,仍然奮戰在認證一線。“多一份新藥,百姓就多一份幸福,這點困難不算啥。”張冬梅這樣說。 十年來,她的崗位變換多個,但她從沒有忘記肩上的責任,為企業發展出金點子,提合理化建議,為企業節約成本上千萬元。無論把她“擰”在哪個崗位,她就像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閃閃發光,她把所有的愛奉獻給了第二故鄉,奉獻給了鐘愛的醫藥事業。
(十年感悟) 唯有不忘初心,才會朝著目標持之以恒地付出。醫藥產業與百姓生命息息相關,作為新藥研發人,多一份新藥,百姓就多一份健康。我只不過是做了一件自已熱愛并想做的事:“讓更多中國人吃上放心藥和良心藥。讓健康中國盛開更多幸福花。”(鮑連華 陸夕勇 段中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