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美看東方 | 興化垛田——展現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9月的垛田,豐收在即。陽光灑在綠油油的蔬菜地里,寬大的芋頭葉隨風搖擺,讓塊塊垛田宛如一座座綠色小島,生機勃勃。
江蘇省興化市垛田因獨特的低洼地水土利用方式和罕見的龐大規模聞名于世,是我國18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之一。近年來,我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不斷推進,各地積極探索文化遺產中的生態價值,科學開發生態產業化發展模式,努力讓農業文化遺產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更大貢獻。農業農村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委員柏蕓認為,垛田因地而宜、因水而宜,挖土增高,將低洼沼澤地變成可利用的高質量垛田,創造性地將沼澤地改造成島狀耕地。“垛上種蔬菜、水溝養魚蝦”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垛田的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南蕩遺址考古發現,興化先民利用高垛和水邊的土丘墾殖,出現了“垛”的雛形。北宋,人們在沼澤和淺水地區以木樁、木架塞入水草泥土作基礎,再以河泥層層壘積成片的島狀,形成“葑田”,亦稱“架田”。 明清時期,大批南人北遷,興化市地區人口快速增長。興化市水多地少,于是人們除沿湖圍湖造田外,還在湖中開辟垛田,即在較淺的湖蕩河溝間罱泥扒苲,一年幾次往垛上澆泥漿、堆泥渣,如此反復,垛漸漸長高,形成垛田。 由于垛田地理地貌的獨特性,現代化耕作方式在這里一直無法完整實現,垛田仍保留古老的農耕方式,使用罱泥、扒渣、攪水草等獲取自然肥料,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垛田農耕體系,成為研究當地自然生態環境變遷和土地利用方式轉變的珍貴標本。
興化市垛田傳統農業系統于2013年被確定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14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19年,興化垛田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如今的垛田美麗富饒、生生不息,展現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