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美看東方︱泰州興化:太平有象——明代儒學銅祭器
溯源為立本,博古在通今。在江蘇省興化市有著這樣一組祭器,展呈古人祭孔尊儒,崇尚教育的傳統,告示今人更好的傳承敬師而重道,弘文以興邦的美德。 首左側象形尊 興化市博物館現珍藏著的一組明代銅祭器,為國家二級文物。這組祭器歷經明、清兩代至今,完整成套,種類齊全,內涵豐富,其器形種類包括熏爐、尊、燭臺、祭爐等,皆為祭孔時供案上精美的陳設。造型神態各異,有麒麟送子、犀牛望月,鹿銜靈芝、鴛鴦戲水、天鹿靈蛇等,寓意祥瑞,是明代儒學祭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是中國古代儒家文化和儒學教育的重要歷史見證,同時也為研究明代銅器鑄造工藝提供了歷史依據。 明首左 右側鴛鴦銅器 這組祭器中,還有幾件刻有銘文——“揚州府高郵州興化縣儒學祭器 萬歷乙酉知縣事武林凌登瀛制”。萬歷是明朝神宗朱翊鈞的年號,乙酉年是萬歷十三年,即公元1585年。這是明神宗朱翊鈞即位的第14年。學宮祭孔禮為每年春秋兩季上丁日,由知縣主祭,其祭器、樂器、祭牲、儀式、程序皆有定例。 獸面雙耳四足祭爐 龍首雙耳獸面圓柱形三足祭爐 而凌登瀛制,指的是一個人,凌登瀛明萬歷九年(1581年),興化知縣。萬歷十三年(1585年),知縣凌登瀛根據《禮記》制度。組織多名能工巧匠,打造各類金屬祭器共36種,100多件,并作《文廟祭器記》。 祭器又稱禮器,是儒學祭祀必備的器具,主要包括樂器和禮器,質地以銅為主,除了滿足祭祀功能,祭器對儒學在興化市區域的教育和推廣發揮著及其重要的作用。祭器供奉于興化文廟,文廟是歷代王朝祭祀孔子的禮制建筑,興化文廟北宋時初建于滄浪河畔,為范仲淹任職興化時所建,是全國較早的學宮之一。至此興化市的文教之風為之一振,這些祭器也承載了興化市的千年文脈。 壽星側騎梅花鹿 匍姿吼 文廟作為中國歷代王朝祭祀先圣孔子的禮制建筑,是傳統儒家文化最醒目的標志性符號,也是傳播儒家思想的重要載體。一般認為,文廟最早出現在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唐代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時,因封孔子為文宣王,故稱為文宣王廟。明代從永樂八年(1410年)開始與武廟并立正式稱為文廟。由于地方的最高教育機構均設于文廟內,遂又稱文廟為黌學、學宮。民國時政府一度通令改稱各地學宮、文廟為孔子廟。然而,無論稱謂如何變化,在歷朝歷代文廟都承擔了儒學教育中心的職能。 明朝狀元李春芳 清代“揚州八怪”鄭板橋 據統計,興化市從宋代到光緒新政以前文武進士103人,其中文武狀元各一個,文科狀元李春芳,武科狀元解學熊,舉人400余,且不乏歷史名人,如明代文學家宗臣、陸西星,清代文學家鄭板橋、李鱓,揚州學派代表人物任大椿、顧九苞,文學家、文藝論家劉熙載,以及近代國學大師李詳(審言)等,明代興化籍三相國(高谷、李春芳、吳甡)亦從此間走出。
信息來源:周陽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