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踐行“兩山”理念,打造“水陸空”一體化溱湖濕地生態新景觀
喜歡溱湖,理由很多。被稱為“世界最大水上廟會”的中國溱潼會船節“嗨翻”碧波蕩漾的溱湖,可讀、可聽、可看、可游。 與溱潼會船節相媲美的,是溱湖國家濕地公園。 進入初秋,盡管熱浪來襲,但依然擋不住來自全國各地游客的腳步。在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溱湖國家濕地公園,一幅天藍水綠,樹木蔥郁,鳥語花香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卷,吸引了一撥接一撥的游客在這里嬉戲游玩,“打卡”拍照。 來自安徽省合肥市的游客尚女士“咔咔咔”按動相機快門,把每一個瞬間都記錄下來。“比視頻中的還美,比想象中的還震撼,不虛此行,還想再來。”尚女士指著相機畫面說,每一幅畫面都能成為手機屏保。 美麗溱湖,生態濕地。十年來特別是近年來,泰州市堅持“生態+”發展方向,擦亮“生態好”的區域品牌,按照“生態優先,突出重點,保護利用,持續發展”的原則,厚植生態濕地底色,筑牢生態屏障。先后投入50多億元,打造“水陸空”一體化濕地生態新景觀,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版圖。 從2012年以來,泰州市連續實施了三期濕地恢復工程。即:植被修復工程,木本植物修復工程,水生植物修復工程。溱湖岸邊區域通過點綴和沿岸列植相結合的方式,配置了娜塔櫟、池杉和墨西哥落羽杉樹種,打造濕地喬木濱岸帶,實現“堤岸陸生植被——水陸過渡植被——水生植被”合理有效的過渡,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的濕地植物群落。 選用本土適生的土著沉水植物如苦草、金魚藻、竹葉眼子菜、菹草等和土著浮水植物如睡蓮、野菱、芡實、荇菜等進行沉水、浮葉植物修復和重建。累計恢復森林濕地近萬畝,栽植各類耐濕樹木650多萬株,水生植物180多萬株,恢復本土綠地近30萬平方米,建成了以溱湖為中心的景觀生態林、濕地森林公園和濕地種苗基地。 濕地是“地球之腎”,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幸福天堂”。據溱湖國家級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野保宣教員張明介紹,溱湖國家濕地公園以水、濕地、生態為主題,園內的湖泊、河流等占景區總面積的37%,現有各種植物153種。野生動物97種,其中有麋鹿、揚子鱷、單頂鶴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多樣性的生物濕地,獨特的濕地風貌己日漸成為各種鳥類和野生動物最理想的棲息地。每年冬季,10萬只候鳥在溱湖安家棲息,“萬鳥云集,千鷺飛起”成為溱湖濕地的又一景觀。 近幾年,泰州市把厚植生態底色作為踐行“兩山”理念的重要抓手,出臺濕地公園高質量發展20條。針對油塵、噪音給濕地帶來的污染,及時啟動實施公園附近商住戶油改電工程,在每個景點都按裝了充電樁,景區內14條游覽彩船、17條旅游線的車輛全部改成電瓶船、電動車。同時還對沿湖及上游地區的26家污染企業和畜禽養殖場進行了搬遷,投入資金對溱湖國家濕地公園內縱橫交錯的河網、溝塘進行了疏浚,并通過大面積退耕還濕、退漁還濕等多種手段推進生態修復。 行走溱湖,看見大美中國濕地。溱湖濕地已真正亮起來,活起來,火起來。
編輯:姜景旸 王晶 作者:顧宇鳴 王清 段中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