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興化:“生態農具”唱大戲,生態水稻助增收
“‘東北三件寶,人參貂皮烏拉草’,這句話流傳久遠。我們農場也有三件寶:‘迷燈’、鐵耙、苕子草……”7月27日,在興化市戴南鎮顧北村天香農場的162畝生態水稻田的田埂上,農場負責人滕根林指著“布防”在稻田里的100盞白色圓柱形的新型蛾類誘捕器幽默地說。白色的罩子里面裝有引誘劑,是蟲子喜歡的味道,蟲子飛進去就出不來了。可以有效誘捕草地貪夜蛾、斜紋夜蛾、甜菜夜蛾、稻縱卷葉螟、大螟、二化螟等大部分蛾類、螟類害蟲。當地老百姓稱之為“迷蟲燈”,這是他們的第一件“寶”。 布防在稻田里的新型蛾類誘捕器 曾多年在外打拼的滕根林2012年回到家鄉,流轉土地162畝,建起了這個農場,開始了他的生態種植之路。大膽嘗試全年種一季“綠肥”,種一季水稻的模式。 放眼稻田,綠浪翻滾。滕根林說,今年他種植的品種為南梗9173,因為是用的苕子發酵后作基肥,肥效釋放均勻,目前已是分蘗后期,生長速度明顯快于面上同期栽插的稻田。 農婦在割苕子為拖拉機“開路” 滕根林說,苕子是一種一年生或越年生豆科草本植物,它是我們的第二件“寶”。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內,戴南這一帶的農民通常把它作為一種“綠肥”。即上年冬天播種,到來年5月初就用拖拉機帶的“犁刀”切碎,翻耕,放水,“漚”到6月初時,滿田便冒出藍色的氣泡……這時,便開始平田插秧。其肥效足以夠滿足一季水稻的需要,只要在水稻揚花時施一些豆餅作抽穗肥就可以了,不需使用化肥農藥。 老木匠在制作鐵耙 在合作社的倉庫里,看到了一個農具——鐵耙。一根竹柄的頭子上,裝著一個木制的像“鞋子”一樣的玩意兒,上面釘著L型的鐵釘……人站在稻行間,將其來回拖動,可以起到除草、松根的作用,促進水稻生長。滕根林說,目前農場這樣的桑樹鐵耙100多把,這是我們的第三件“寶”。6月21日,農場插秧結束。7月初我們就組織勞力集中“打耙”,然后再人工除草兩次,就沒有雜草了。因此根本不需要化學除草。由于生態環境好了,其他的病害也隨之消失。 農婦們在稻田里打耙 生態種植也給滕根林帶來“豐收的煩惱”。由于不使用農藥化肥,水稻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清香味。因此,大量的麻雀常常會飛來覓食。合作社只得置放大量的稻草人“嚇唬”它,還得雇人驅趕…… 滕根林說,第一年水稻單產才175公斤,有人笑話我:“吃錯藥了!”經過了10年的種植,到去年為止,單產稻谷已達500多公斤了。 物價部門核定的大米價格為每公斤24元,減去成本畝平純收入4000多元,是兩季種植糧食農戶的近兩倍。問及滕根林的銷售渠道,這位走南闖北的硬漢說了四個字:“供不應求。”他的理由是:“有好產品就有好銷路。” 滕根林的三件“生態道具”唱出了“綠色大戲”。他說:“沒有好的土壤就沒有好的食材,我們的賴以生存的土地已經不能再承受太多的化肥和農藥的侵蝕,我想做的是重建人與土地的關系,通過有機生態的生產方式,來為大家提供健康的食材!我會一直在路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