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村行吟】垎岸相間,千年桑灣
桑家灣 在泰州城北十二里 有著千年歷史 一片淺草迷蒙入眼簾 遠遠看 村莊像漂浮在水面上
《百村行吟》第五站 發(fā)布君和大家一起 走進桑灣村 感受千年古村落的文明
![]() 水鄉(xiāng)垎岸是桑家灣一大特色風光。清明前后,槳聲欸乃,駕一葉小舟,穿行于油菜花垎岸,空氣清新,千垛萬田,千溝萬河,水天一色,一片金黃。 ![]() 孟春三月,如果你攜帶無人機等攝影器材,踏訪這座里下河深處的古村落。你會發(fā)現(xiàn),取景器中,視野是那樣開闊,一個偌大的村莊,分成幾塊,溫若軟玉,橫臥在水面上,房舍四周皆春水,垎岸相間,碧水現(xiàn)黃花……
黃花簇擁的水上村莊,每年春天的盛大花事,金黃的油菜花與水,演繹人與村舍,莊稼與垎田的寧靜、安逸。
這樣的場景,與杜甫《客至》相似:“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馀杯。”只不過詩中的“群鷗日日來”,改為“鸊鷉[pì tī]日日來”,就更為貼切,接地氣。鸊鷉,一種水鳥,下河人又稱“水葫蘆”。 古村臨水而居的人們,至今依然可以臥聽鹵汀河上的“嘭嘭”的機帆聲。而在二百年前,一個住在泰州城里的清瘦文人,就已開始了他的尋靜探幽訪古之旅。 ![]() 夏荃(1793-1842)字文若,號退庵,泰州人,曾做過江蘇豐縣與桃源縣(今泗陽)訓導。退居返鄉(xiāng)后專事纂述,一生悉心整理地方文獻,從131種古籍中輯錄出有關(guān)泰州的記載,編成《梓里舊聞》。
他在《退庵筆記·吉祥庵》中這樣記述,“余近搜集邑中金石,或告余北鄉(xiāng)桑家灣,廟有古碑……庚寅秋,駕小舟往吉溝觀獲,攜紙筆置篋中。過桑家灣,見岸側(cè)有廟。遂舍舟登岸,入廟門,見殿之西廊,巨碑在焉。乃《重建吉祥庵碑記》,劉公人齋(宏宇)撰,時天啟二年也。”
迷蒙煙雨中,我們仿佛遙遙看到,一人一舟,木槳擊水,消失于泰州城外迢迢水天之間。 ![]() 據(jù)夏荃考證,《重建吉祥庵碑記》為泰州鄉(xiāng)賢、當朝進士劉弘宇所寫。碑文刻有“唐元中,丞相桑公肇基茲土,故灣以桑家名”,又說“村中井石可為的據(jù)”。 ![]() 當年,夏荃對桑家灣的地名成因進行了認真的考證和走訪,“井在村中如意庵,有小石闌,無年代款式,不足為據(jù)”,為此,夏荃還專門走訪了村民,沒有人能詳細說出其中的根據(jù)。
這塊石碑在吉祥庵屹立數(shù)百年。村里老人回憶說,此碑碑身巨大,約有六尺之高,三尺之寬。這塊石碑在上世紀60年代被毀成幾小塊,其中的一小塊輾轉(zhuǎn)保存在村民的天井里,其它幾塊已經(jīng)難覓蹤跡。
碑文還說:“井在村中如意庵。”如意庵建于明代晚期,相傳當時桑家衰敗,遷走他鄉(xiāng),從此,桑家灣400多年再也沒有一戶姓“桑”的人家居住。桑府的房屋有的倒塌,有的易主,人們選擇其中三進房屋改建成如意庵。當年“桑丞相”的家用之井一直保留在如意庵。直到50年前,古井還在,莊上老人見過此井。井上的石欄內(nèi)圓外方,外沿呈正六邊形,內(nèi)圓被井繩摩擦出比大拇指還粗的一道道深痕,這些深痕見證了桑府悠久的歷史。 現(xiàn)隸屬于海陵區(qū)華港鎮(zhèn)的桑灣村,早已告別只靠水路與外界相通的歷史,但古村韻致依然迷人。整個行政村落與海陵區(qū)城東街道朱莊村緊鄰,港泰路、鹵汀河南北穿境而過。 ![]() 多年來,桑灣村一直以蔬菜種植為主,擁有蔬菜大棚2000多畝,從事紫茄、番茄、大白菜等優(yōu)質(zhì)蔬菜的生產(chǎn)。產(chǎn)品銷往省內(nèi)外,是遠近聞名的蔬菜種植之村。全村工業(yè)企業(yè),從事摩托、自行車配件,電子、齒輪、氣泵、涂料、鋼質(zhì)船、水表及植物油的加工和生產(chǎn),產(chǎn)品銷往全國各地。
全村水面資源豐富。華德來萬頭雞場,全年上市雞蛋幾十噸,水產(chǎn)品品種全、品質(zhì)好,青蝦、螃蟹等水產(chǎn)品銷往大中城市,受到了消費者的青睞。
目前,桑灣村已經(jīng)入選“江蘇省傳統(tǒng)古村落”,桑灣“十番鑼鼓”、桑灣“唱鳳凰”、桑灣“斗七巧”、桑灣“老爺手工豆腐”等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得以整理再現(xià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