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消耗30噸餐廚垃圾,小蟲子解決垃圾處理大難題
餐廚垃圾無害化綠色處理是當前環保難題之一,這一難題在江蘇泰州得到有效解決。該市環保企業利用昆蟲黑水虻的生物特性,把廚余垃圾“吃掉”,并實現變廢為“寶”。 在位于靖江市馬橋鎮橫港村的江蘇楚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記者看到,黑水虻養殖基地被分為育種區、成蟲養殖區、蟲卵孵化區、幼蟲養殖區、篩蟲區等幾大區域。在幼蟲養殖區,鋼架大棚內左右兩側各建有一個長形池子作為食床,基地人員每天將剩飯剩菜、蔬果瓜皮通過垃圾預處理系統進行分揀粉碎制成漿料后鋪在池內,供億萬只黑水虻進食。據介紹,該基地養殖的黑水虻一天可以吃掉30噸餐廚垃圾。 據統計,我國餐廚垃圾占城市生活垃圾比重最高已達到60%以上,餐廚垃圾產生量已突破每年1.2億噸。為維護居民健康及城市環境質量,做好餐廚垃圾的處理工作刻不容緩。 餐廚垃圾處理通常采用焚燒法、衛生填埋法,此類傳統處理方法通常處理不夠徹底,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利用黑水虻處理餐廚垃圾是一種生物處理技術,既可以實現廚余垃圾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目標,又能獲得養殖收益,達到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雙豐收。 黑水虻,又叫亮斑扁角水虻,作為腐生性水虻科昆蟲,這種體形看似幼小的蟲子,擁有十分強勁的消化能力。黑水虻適合在25至35℃、濕度70%的環境中生活,生命周期只有30天,要經歷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階段。能夠取食并參與有機廢棄物處理的階段主要在幼蟲階段,黑水虻幼蟲期約六七天,此后米黃色的幼蟲就會逐漸變黑化蛹。 依靠優勢繁育技術,楚虻生物主要向其他養殖基地出售幼蟲,目前企業每天產出商品蟲5噸,年產能約1500噸,年產值500萬元左右。黑水虻養殖投入少產出高,應用前景廣泛,養殖技術成熟后,企業招引當地村民參與養殖,同時跟相關餐廚公司合作,以此帶動村民增收并解決廚余垃圾處理難題。 黑水虻在孵化、飼喂和加工等環節還存在技術不穩定問題,養殖過程需要嚴格控制好溫度、濕度、光照等條件。在蟲卵加工環節,基地設備自動化程度不高,主要依靠手工,影響黑水虻養殖的規模化和產業化,所以,黑水虻養殖還有巨大提升空間。泰州市的相關企業目前正加大科研力度,未來將通過全自動化養殖,形成動態智能控制,擴大養殖效益的同時,更好地實現餐廚垃圾無害化綠色處理。
來源:泰州新聞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