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 ▏綜合實力躍上新臺階
編者按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市上下意氣風發、昂首闊步,走過非凡十年,取得非凡成就。即日起,本報在“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總欄目下,開設“非凡十年”子欄目,全方位多層次反映黨的十八大以來泰州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寶貴經驗,展現泰州人民不斷增強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進一步凝聚起奮進新征程的磅礴力量,激勵泰州兒女去爭取更大的勝利和榮光。敬請關注! 全市地區生產總值接連邁上3000、4000、5000、6000億元大關,醫藥產業產值、造船完工量居全國地級市首位;如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躋身“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行列……這沉甸甸的“成績單”,映照出2012年以來的十年,我市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綜合實力再上新臺階的強勁發展態勢。 城市經濟體量是衡量城市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十年來,我市經濟“噸位”不斷變大,基本每兩年便跨出一大步——2012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為2576.94億元,2014年升至3193.07億元,2017年增到4424.57億元,2019年跨過“5千億門檻”,2021年繼續上行至6025.26億元。與此同時,我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也從56081元增長至去年的133323元。 與之相呼應,十年間,我市一產、二產、三產迅疾“奔跑”,增加值分別從191.75億元、1437.90億元、947.29億元攀升至318.13億元、2918.59億元和2788.54億元。 工業是泰州經濟發展“壓艙石”。近十年來,我市主導產業不斷優化,產業發展進一步聚焦生物醫藥和新型醫療器械、高端裝備和高技術船舶、化工及新材料三大先進制造業集群。2012年,全市工業增加值為1118.54億元,2021年這一數字刷新為2306.43億元,規上企業數也從2497家增至2988家。 來看一組最新數據:2021年,全市工業投資增長24.8%,排名全省第一;全市工業經濟主要指標增速位列全省第一方陣,規上工業增加值實現1719.72億元,增長13.4%,規下工業增加值增長11.8%,均高于全省平均0.6個百分點,兩者增速分別列全省第5位和第2位。 尤其令人振奮的是,盡管受疫情影響,2021年,我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40.9%,創歷史新高。醫藥、高端裝備和高技術船舶、化工及新材料三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實現產值4682.7億元,同比增長30.8%,占全市規上工業比重達64.1%。 醫藥產業集群持續向高端邁進,基本涵蓋化學原料藥、中成藥、生物制藥、醫療器械、特醫食品等九大領域,2021年139家規上企業實現產值806億元。高端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產業集群向高技術、高附加值方向進發,2021年597家規上企業實現產值2330.6億元,我市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民營造船基地和國家船舶出口基地,是全國唯一交船完工量超千萬載重噸的地級市,重點船企去年新接訂單208艘1900萬載重噸、手持訂單272艘2344.6萬載重噸、造船完工量104艘936萬載重噸,分別占全球比重的15.3%、11.6%和11.1%。而隨著2019年長城汽車整車項目落戶,泰州終于圓了“造車夢”,汽車產業鏈涵蓋整車、零部件等各門類約300個品種,輪轂、制動器、轉向器、齒輪等近40個品種市場占有率超30%,長城汽車去年整車下線突破13.5萬輛。化工及新材料產業集群初步形成精細化工、石油化工、金屬新材料三大特色領域,去年295家規上企業實現產值1581.4億元。 十年來,我市開放型經濟不斷壯大。外貿進出口、實際利用外資、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額,分別由2012年的103.70億美元、14.50億美元、5.84億美元,增至2021年的189.22億美元、18.28億美元和6.70億美元。 城市實力提升離不開優質載體。作為項目建設主陣地,2012年我市省級以上開發區為7家,如今已增至10家。2021年,全市省級以上開發區(不含“籌”)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730.6億元、實際到賬外資17.4億美元、進出口總額145.5億美元,較2012年分別增長141%、57%、96%。 十年砥礪奮進,十年奔跑不輟。綜合實力提升,還在我市更多領域得以體現。 比如建筑業,2012年全市建筑業總產值1867.01億元,入泰州庫稅收16.1億元,有4家特級企業;2021建筑業總產值4688.4億元,入泰州庫稅收69.1億元,有8家特級企業。 再比如金融領域,2016年11月,泰州獲批成為全國首個以支持產業轉型升級為主題的國家級金融改革試驗區。2017年到2021年五年間,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平均增速較改革前提升8個百分點;2021年綠色貸款余額626.9億元,是改革前的4.5倍;境內外上市企業數由10家增至23家。 我市還堅持高標準打造高品質城市。特別是2018年以來,泰州在全國率先推進全域標準化和專利標準融合創新,建成專利標準融合創新企業209家,推動1655項專利轉化為1432項標準,創成全國第三、全省唯一“標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
來源:泰州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