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 | 江蘇泰州:城鄉居民收入持續穩步增長,人均收入成功實現十年翻番
過去的十年,是泰州市民生不斷改善的十年,也是居民收入穩步增長、群眾福祉持續增進的十年。 這十年,泰州這座城市的顏值與氣質在不斷提升,城與鄉、鄉與城也越來越“近”。 數據,是最有力的佐證——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這十年,泰州市城鄉居民收入持續穩步增長,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了一番,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萬元,城鄉收入相對差距在逐年縮小。 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居民收入增長,離不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 黨的十八大以來,泰州邁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地區生產總值在5年內連跨5000億、6000億元兩個千億級新臺階,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跨上400億元新臺階,經濟“塊頭”持續變大。 得益于此,經濟發展的成果越來越多地惠及到了城鄉居民。十年來,泰州市城鄉居民收入增長保持與經濟發展速度同步,自2015年來城鎮居民收入增速呈現略高于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增速的態勢,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鎮居民收入。 統計顯示,2012年至2021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3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9.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個百分點。從絕對值來看,2012年至2021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全國水平由2076元擴大至640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全國水平由3771元擴大至8470元,超全省水平由27元擴大至610元。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萬元大關,達43777元,比2012年增長116.1%,年平均增長8.9%。 更為可喜的是,十年來,全市城鄉居民收入成功實現“十年翻番”目標。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數據顯示,2020年泰州市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9701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1%。經推算,扣除價格因素后,2011年至2020年泰州市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7.5%,10年累計實際增長105.5%,即2020年泰州市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10年的2.06倍,成功實現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番的目標。 共同富裕新格局加快形成 城鄉收入差距,在某種程度上表征城鄉融合程度。 從國家統計局泰州調查隊的統計來看,2021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53818元,比2012年增長105.4%,年平均增長8.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7401元,比2012年增長125.3%,年平均增長9.4%。由此可見,全市農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長率快于城鎮居民1.1個百分點,增長幅度高于城鎮居民19.9個百分點。而從城鄉居民收入之比來看,2012年為2.15,2020年則首次降至2以下,2021年為1.96:1,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呈現逐年縮小態勢,共同富裕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逐步縮小,說明泰州市城鄉融合程度在逐年提升,這些都得益于國家、省及市各項政策的有力有效實施。特別是泰州市堅持“三農”重中之重戰略思想不動搖,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為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奠定了堅實基礎。 過去這10年,哪些收入推動了居民收入的穩步增長?統計顯示,居民四項收入得到了全面增長,人均工資性收入、經營凈收入、財產凈收入、轉移凈收入分別增長了106.4%、107.2%、160.4%、147.6%。從收入結構來看,居民增收途徑不斷拓寬,四項收入構成結構不斷優化,人均工資性收入、經營凈收入占比分別下降了2.9、0.7個百分點,人均財產凈收入、轉移凈收入占比分別提高了1.7、1.8個百分點。 【新聞多一點·百姓致富故事】“ 蘆筍奶奶”帶領貧困村成功逆襲 “有女不嫁大安莊,家里窮得精大光。”這是泰州市姜堰區白米鎮大安村當年的寫照,也是張宏珍2007年被任命大安村黨總支書記時的真實狀況,當時村集體年收入不足15000元,還有60萬元的外債。 成立村辦企業、盤活村級固定資產、鼓勵鄉賢能人回鄉創業……2007年到2016年張宏珍四處取經,先后嘗試了多種致富途徑,最終都因各種因素而失敗。 2016年,張宏珍一趟趟跑到南京、上海、山東等地蔬菜批發市場尋找商機,一次次篩選,最終打定了種植蘆筍的主意。因為蘆筍營養好、投入少,關鍵是它的售價高。 為了種好蘆筍,張宏珍一邊購買書籍學習,一邊組織大家到啟東、溱東等地偷師學藝,同時她自己帶頭試種,在獲得成功后,便成立專業合作社,帶領村民一起發家致富。在她的帶領下,大安村的蘆筍產業火了,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與上海、南京等地的批發市場以及泰州本地的蔬菜公司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蘆筍供不應求。 疫情期間,蘆筍銷售不暢,張宏珍便帶領村民,通過鎮宣傳科借助學習強國“農產品代言”、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第一時間發布信息,尋找銷售渠道,消息發布1天后即實現訂單銷售2000多斤。 如今的大安村,憑借特色農業產業,早已經甩掉貧困帽子,2018年村集體收入40多萬元,蘆筍產業銷售額最高的一年達到80萬元。 因為蘆筍,大安村成功逆襲,脫貧致富奔了小康。也因為蘆筍,張宏珍為村民們趟出了一條致富新路,并被村民們稱為“蘆筍奶奶”。
編輯:姜景旸 王晶 作者:葉桂華 陳婷 唐仁磊 陳燕華 李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