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城市文明繪就“幸福海陵”的最美底色
干凈整潔的街道,秩序井然的車流,環境優美的小區,隨處可見的“志愿紅”……夏日的海陵,推窗看見綠,轉角遇見美,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使這座城市發生了美麗“蛻變”。 近年來,海陵區堅決把深化全國文明城市創建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作為推動“致力民生、聚力轉型”的有力抓手,在堅持正確政治方向、鮮明精神文明特色上強舉措、下功夫,城市治理精細精致,城市發展更具活力,居民素質和社會整體文明程度不斷提高。 系統治理 以“繡花功夫”扮靚城市顏值 近日,走進溪源花園封閉式智能化清洗點,志愿者正將清空的垃圾桶放至封閉的清洗設備內,“滴”機器啟動后,只需2-3分鐘就能完成“高壓刷洗、噴霧消殺、除臭”三個步驟,讓原本臟臭的垃圾桶變得干凈整潔、無異味。 據介紹,自動清洗設備與人工清洗垃圾桶相比,具有更加高效、便捷、節能環保的優勢。 “從前,洗一個垃圾桶至少需要15分鐘,不僅難洗,污水還常常濺一身。”垃圾分類志愿者唐國美正將清洗完畢的垃圾桶拖走,她高興地說:“有了這個智能清洗機,一個垃圾桶3分鐘就能洗好,太方便了。” 在溪源花園小區,新型太陽能智能垃圾分類收集亭已經走進百姓日常生活,居民可通過多種方式登錄投放垃圾,可以實現掃碼人臉識別投放和手動投放。 “這樣扔垃圾也太方便了吧!”剛剛通過微信小程序注冊成功的朱女士輕觸屏幕,實現一鍵投放垃圾后驚呼道。 許多前來投遞垃圾的居民,僅通過人臉識別,相應的垃圾分類入口就會自動打開。此外,該智能亭還具備投遞記錄查詢、大垃圾回收預約、積分查詢兌換等功能,多樣化手段推動實現居民實名投放管理。 眼下,一座垃圾分類零碳小屋,一座封閉式智能清洗點,已經成為海陵垃圾分類示范小區的標配。 截至今年底,海陵區將在6個街道各打造一個垃圾分類示范小區,建有零碳小屋、封閉式清洗點以及智能垃圾分類收集亭,通過示范引領,帶動市民提升垃圾分類意識。 此外,今年,為刷新道路“顏值”,該區堅持交通“大循環”“微整治”雙管齊下,完成11條道路的新建提升。 走進城南街道濟川路城投巷,道路煥然一新,消防通道無車輛亂停放,非機動車輛停放井然有序,與此前臟亂差的形象截然不同。 據了解,五月底,城管局針對城投巷環境問題進行專項整治,劃設消防禁停線,樹立拖車警示牌,安排專人對后街背巷進行保潔,進行常態拖車和違停執法,清理墻壁亂張貼、亂刻畫。 “我們每天大約有十幾人進行多頻次整治,花了大約一周時間,動用幾十人次以后,達到了保持這個長效效果。”區城管局城南中隊副中隊長魏俊介紹。 嶄新面貌、整潔優美的道路環境充分彰顯著城市魅力,這條被居民吐槽多年的“垃圾路”,現已升級為高顏值的景觀路。 “為了保持道路現狀,中隊每天有兩三名協管員在這邊不同頻次巡查,增加違停貼單,每天進行違停拖車,并安排兩名后街背巷保潔員在這邊進行打掃衛生、車輛秩序管理。”魏俊說。 內外兼修 在共建共享中提升居民幸福感 開創文明城市建設新局面,如何讓全體市民共享發展成果,成為一道必答題。 走進海陵區城中街道新世紀花園小區,居民潘新華正帶著孫女在新鋪設的“彩色大道”上學騎自行車。“我們小區現在可好看了,海陵只有我們小區有這么鮮艷寬敞的大道吧。”潘新華說。 這條大道可不僅僅是美觀,實用性也更強。原先,這里是一處廢棄的噴泉景觀,改造后,一條大路橫穿小區,使用彩色透水混凝土鋪設路面,滲透性較強,不易積水,同時加裝了可升降路樁,方便緊急情況下救護車、消防車通行。 游園內采用塑膠步道和大理石步道,栽植苗木和灌木草坪,并實施了亮化工程,成為鳳城河畔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小區環境改善了,城市的品位提升了,居民茶余飯后津津樂道的話題就是小區驚喜的變化。 “你看看我們這兒風景多好,打開窗戶就是小游園和鳳城河,我都跟別人介紹我住在‘河景房’里。”潘新華說,小區游園改造后,他經常和老友來“切磋”。 今年,海陵堅持民生導向、問題導向,圍繞“一軸三極三城”戰略布局,加速城市更新,實施12個地塊50萬平方米征收搬遷,完成智堡路南側等3個安置區建設,對18個老舊小區實施綜合整治改造;全年新增改造37座綠化游園、新增綠化面積21萬平方米,建成占地30萬平方米的羅浮山體育公園;啟動總投資22.5億元城市生態水環境PPP項目,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PPP項目,實施蘇陳、罡楊、華港3座污水處理廠改造和集鎮管網建設,全面共享文明成果。 除了老舊小區改造,公共服務也是城市發展的重要保障,該區文明城市聚焦服務供給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更加公平地惠及百姓。 在海陵區城南街道,一間小而溫馨的“好享福”養老助餐服務中心格外引人注目。不用花太多錢,老人就可以在這里吃上一頓營養可口的飯菜。 “番茄炒蛋、青椒肉絲、炒茼蒿……”上午10點,城南街道“好享福”養老助餐服務中心配餐企業的配餐員,正認真核對當日菜譜,這些熱騰騰的菜即將送到老人們手中。中午12點,飯菜準時送到城南街道蓮花社區,餐廳里已有幾名老人,靜靜等待著用餐。 這是海陵區完善公共服務水平的縮影。近年來,圍繞教育、醫療、政務服務等方面,海陵積極推進集團化辦學,深化高質量供給,致力打造“家門口”的優質教育;全面提升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切實保障好“一老一小”,下決心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筑牢“幸福海陵”的基石;著力提升政務服務效能,推出優化營商環境“護航十條”,成立全國首個營商環境評鑒團,“一件事一次辦”“拿地即開工”“不見面審批”等服務贏得贊譽,便利了群眾生活。 崇德向善 擦亮“海陵好人”城市名片 在城東街道東安社區,有這么一支“好人成林”志愿服務隊,他們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為創建工作貢獻“好人力量”,他們的“好人成林”紅馬甲也成為創建工作中最靚麗的風景。 6月15日上午,志愿者們正在東進小區南門拆除遷移裸露在外的電線,這些電線一直接到路邊的一個配電箱上,不僅影響美觀,還存在安全隱患。 除了對“看得到”的問題及時幫助解決,對于居民們反映的民生問題,志愿者們也是“馬上辦”。好人亭是東安社區群眾休閑娛樂的好去處,但是由于長時間風吹日曬,沒有得到及時養護,不少居民反映好人亭已出現老化。 了解情況后,“好人成林”服務隊的志愿者們主動放棄休息,發揮各自所長,不顧天氣炎熱,帶上工具和材料為居民維修亭子,不僅對原有破損的地方進行了加固,還對油漆剝落的地方進行了粉刷,志愿者的付出,也得到了群眾的認可,一些群眾自發給他們送水,解渴降溫。 在海陵區,這樣的“好人現象”還有很多。“中國好人”楊向明,為救落入河中的男孩獻出寶貴生命;“江蘇省道德模范”陳霞云,隱瞞自己身體狀況,帶著“不完整肺”奮力沖在防控第一線;“中國好人”王亞男,原本該在家享清福的年紀,卻一趟又一趟翻山越嶺走進甘肅會寧,用微薄退休金資助大山里貧困兒童;“中國好人”汪根,獨子因病離世后社會各界關愛讓他逐漸走出陰霾,他化名“單愛欣”默默捐款資助他人,將愛與溫暖持續傳遞…… 要創文明城,先育文明人。海陵區始終把提高人的素質作為文明城市創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力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開展各類道德教育和實踐活動,樹起崇德向善的文明風向標,舉辦“海陵好人節”,號召全社會尊崇好人、禮遇好人、爭當好人,向外界遞出“海陵好人”的閃亮名片。據統計,截至2022年6月,該區有12人(組)先進典型榮登“中國好人”榜,7人(組)榮獲江蘇省道德模范及提名獎,41人(組)先進典型榮登“江蘇好人”榜。 今年,該區將進一步豐富“海陵好人”品牌內涵,組建“好人宣講隊”,打造好人街區、好人公園,讓“好人文化”成為海陵城市文明新名片;發動12家1300余人的網絡公益隊伍參與文明城市創建,擦亮“愛幫360”“e起文明”“有事@我”品牌,做到“創建孕育品牌,品牌反哺創建”。
信息來源:海陵區委宣傳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