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興化:低灘田蝶變“聚寶盆” 薄弱村化身“后花園”
圩堤在一截一截延伸,良田在一方一方擴大……連日來,在江蘇省興化市戴窯鎮窯南村千畝低灘田上,隨著挖掘機、運土車的作業,一幅荒灘、亂地蝶變生態園的圖景顯現出來。 “這是戴窯鎮千畝低荒灘改造項目。”窯南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周銀說,項目主要建設集漁糧游功能于一體的生態大公園,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共贏。 低荒灘位于窯南村南部,原是葦蕩、溝壑、亂地,面積1000多畝。上世紀80年代,村里在基礎較好的地帶開發成一方方零散的小魚塘,每口魚塘面積10多畝,共300畝左右。但由于地勢低、易水淹,零散、無規模,無排灌、電力配套等諸多問題,魚塘在初始承包的村民手里低效養殖并轉來轉去,承包村民沒有收入,村集體的租金也成了紙上的“大餅”。盡管每畝年租金已漲至150元左右,但相比較周邊魚塘發包每畝單價千元以上的價格明顯低下。 窯南村瀕臨鎮區,有600多戶,全村除了這片低荒灘,僅有800多畝農田,村集體收入七拼八湊不足20萬元。村里決定在千畝低灘上做文章。曾嘗試對外租賃開發,因為投入太大,有開發意向的商家一到現場就打退堂鼓。村兩委會不等不靠,積極上爭,獲得泰州市級扶貧資金240萬元、興化市級幫扶資金120萬元。在村民的支持下,村里收回了項目區發包的魚塘,遷移了500穴土散墳,拆遷了破舊房屋。 “圩堤(路基)寬8米,魚塘負下0.5米。”3月29日上午,項目專班工作人員、鎮水利站站長陳義手執鋼圈尺,測量著工程的相關參數。為確保工程質量,陳義每天都要到工地上巡查監管。陳義介紹,8米寬是路基,兩側還有3米寬的青坎,路基上澆筑瀝青,青坎上栽植景觀樹木,屆時可供人們開車或步行游覽;路基內是大水面魚塘和良田,大水面約700畝、良田300畝,通過2座圩口閘溝通外河水系,確保旱能灌、澇能排;位于北部的是30米寬的綠化大通道,將栽植各類景觀樹木、設置休閑觀光凳椅等。 值得一提的是,該低灘開發項目把新增良田列為首要目標,項目規劃中特地將新增良田置于離村莊近、易種的西北部。開發前,這片低灘有耕地保護紅線面積100畝,主要分布在零散的墳地。通過此次開發,形成了300畝連片的高標準良田。 按目前市場價計算,700畝的大魚塘,年畝租金至少1200元,就可獲得84萬元;300畝良田,年畝租金1000元,可獲30萬元,合計達114萬元。此外,改造300畝良田還可獲得上級不低的獎補。一期工程,項目投入需500萬元,泰州市、興化市兩級支持資金360萬元,虧空140萬元,通過項目一年的運營可實現補虧。二期工程預計投入近300萬元。撇開改造良田的獎補不算,再經過2年的項目運營即可回本。屆時,窯南村將一舉改變“窮村”的面貌。 按照“旅游+”的發展戰略,窯南項目將被打造成集生態觀光、休閑娛樂于一體的高效農業發展綜合體,不斷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從“輸血”向“造血”轉變。
信息來源:顧日升 張馳 仇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