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建立多層次文物鑒定服務體系 常態化開展民間收藏文物免費公益鑒定
|
央廣網西安12月24日消息(記者雷愷)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強化服務意識、提升服務能力、優化服務模式,多措并舉,積極開展民間收藏文物鑒定咨詢工作。 陜西省文保院利用每年的博物館日、文物和自然遺產日等大型文化節日,陸續地開展了民間收藏文物公益鑒定活動,受到了群眾的積極響應。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肆虐,給工作和生活帶來了一系列的改變,省文保院也積極應對,在大家居家抗疫期間,利用自身優勢,免費為社會公眾提供線上藏品鑒賞服務,給廣大文物收藏愛好者搭建學習與交流的平臺,讓居家民眾在緩解精神壓力的同時,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收藏的文物藏品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做到“有知識收藏”。復工復產后,針對民間收藏文物鑒定這一項重要工作,省文保院快速調整思路,建立起“多層次文物鑒定服務體系”,受省文物局委托制定了《陜西省民間收藏文物鑒定咨詢單位工作規程》。從今年6月1日起,常態化開展民間收藏文物免費公益鑒定咨詢工作,采取線上線下文物鑒定相結合的方式,線下鑒定咨詢工作每月一次,線上鑒定咨詢的群眾隨時可以通過圖片、視頻的形式將合法收藏文物藏品發送至指定郵箱進行鑒定咨詢。 在常態化開展民間收藏文物鑒定的同時,不定期舉辦了“文物鑒定大講堂”大型系列公益系列講座活動,組織了網上線下對社會公眾免費開放的文物鑒定專業培訓班。同時,對保存狀況不佳的藏品,也為群眾提出相關保養建議,對需要修復的藏品也提供了保護修復方案。 陜西省文保院堅持科技創新,提高鑒定水準。民間收藏文物鑒定在鑒定專家傳統目鑒的同時,還采用了X射線熒光能譜儀、X射線衍射儀,內窺鏡等儀器進行無損分析檢測,通過科技分析檢測,讓傳統文物鑒定插上科技的翅膀,使得文物的鑒定結果更有科學依據。 近三年來成功進行了二十多場的民間收藏文物鑒定活動,為千余位文物收藏愛好者的近三千件藏品提供了鑒定咨詢意見。發現了明代“正德十六年圣旨”、明代白石質水仙盆、明代影青童子騎象擺件、明末清初銅“宣德爐”、清代乾隆“粉彩人物故事瓷盤”、于右任書法作品、海外回流清代銀碗和銀盤等歷史文物和紅軍用過的徽章、馬燈等革命類文物;還有新中國成立后的存折、車票、徽章等反映社會變革的歷史物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