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 教育擔當 江蘇教育脫貧攻堅戰成果豐碩
|
新華網南京12月23日電(龐雪汀)江蘇,自古人文薈萃,經濟發達。然而,由于歷史和社會發展等原因,蘇南蘇北不平衡,城市鄉村不平衡。 教育興則國興,教育強則國強。教育脫貧,是夯實脫貧攻堅根基之所在。 多年來,特別是“十三五”期間,江蘇教育系統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打好教育脫貧攻堅戰,為奪取全面勝利持續發力。
讓農村娃家門口上"好學校"
“在我們革新小學的時候有水泥地,一旦摔了就特別的疼,在這里,我們可以很好的很舒服地踢足球。”在鹽城市射陽縣阜余小學的標準化操場上,孩子們正在開心地踢球,小學生楊錦興奮地訴說著新校園為自己帶來的“新快樂”。
“在革小的時候,我們的體育是數學老師教的,音樂是英語老師教的,現在到了阜小,有專門的音樂老師和體育老師,還有音樂教室。”同為射陽縣阜余小學學生的皋璐璐,對于學習環境所發生的改變深有感觸。
楊錦和皋璐璐口中的“革新小學”,是射陽縣一所鄉村小規模學校,只有不到100名學生。今年,射陽縣出臺鄉村薄弱小規模學校整合工作方案,在秋學期開學前,10所小規模學校的823名學生分流到條件較好的學校就讀。革新小學的孩子全部轉到阜余小學就讀。
同是村小,徐州市豐縣首羨鎮王集小學被保留了下來。“去年我們學校經過了現代化標準的驗收,總共投資了將近一百萬元。”徐州市豐縣首羨鎮王集小學校長渠樂義說。
近年來,豐縣投入了2090萬元,為12所200人以下的小規模學校改善學校條件、添置教育裝備,確保留下來的村小,都能達到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要求。
城鄉統一、重在農村、以縣為主。近年來,江蘇不斷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優先發展義務教育。推進教育經費投入重點向農村義務教育傾斜、向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兩類學校傾斜。
自2014年起,江蘇啟動實施義務教育“全面改薄”工程,截至2019年底,全省已累計支出校園校舍建設經費585.5億元,小學新增學位229515個,初中新增學位100893個,超額完成改薄五年規劃任務,成效顯著,受到教育部的表揚。
“空中課堂”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我認識了哆來咪發嗦,我以前只知道它是1234567。美術老師還教我們畫動物和植物,我特別盼望城里的老師給我們上課。”南京市六合區橫梁街道方山小學學生謝瑞杰說。 為解決地域師資不平衡問題,江蘇省啟動"城鄉結對互動課堂"項目建設,聚焦課堂教學主陣地,利用互聯網技術實施城市優質學校和農村小規模學校結對幫扶,把"名師授課"與"實時輔導"完美結合,實現城鄉學校同步共享優秀名師課堂、同步共享優質課程資源、同步開展教師備課研修,有效解決了農村地區學校開不齊、開不足、開不好國家規定課程的問題。 在徐州豐縣,各鎮中心小學建立主講教室,一間主講教室同時服務三個學校,讓鎮中心校的優秀教師與農村學校學生線上"面對面"交流、互動、學習。
“現在我們能通過屏幕看到專業的老師,就感覺老師在我們教室教我們唱一樣,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徐州豐縣首羨鎮王大莊希望小學學生侯蕊說。
目前,全省已經實現13個設區市中小學校全覆蓋,注冊網絡端用戶774萬人、電視端用戶590萬人,中小學教師用戶40.7萬人,在線課程資源1.5萬節。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名師空中課堂專門開設“抗疫助學”版塊,累計上線四期課程近1000課時,總點擊量超6億人次。 如今,在江蘇,無論是發達地區的進城務工子弟,還是經濟相對落后地區的留守學子,都能享受到優質、同步的教育資源。
培養“留得住、教得好”的鄉村教師
如何讓好教師走進鄉村,留在鄉村?
從2016年開始,江蘇啟動鄉村教師支持計劃,通過"縣來縣去、有崗有編、提前錄取、定向培養"的方式,每年為鄉村學校培養教師。分別由我省9所高校承擔培養任務。今年,第一屆1860名鄉村教師定向生已充實到鄉村學校。
除了政策支持,各地鄉村學校也在為“留住好教師”各盡其力。
棘蕩小學位于連云港市贛榆區,和山東日照僅一河之隔。幾年前,由于學校食宿條件差,不少年輕教師來了就想方設法調走。
正如連云港市贛榆區拓汪鎮棘蕩小學校長王祥兵所說:“好容易盼個年輕老師,來充實一下我們的教學力量,可是來了之后又留不住他們。”
為了讓老師"下得去,留得住",連云港贛榆區實施鄉村教師安居工程,投資2000萬新建"六有"宿舍1.84萬平米,惠及800多名教師。
在連云港市贛榆區徐山中心小學,鄉村教師們可以享受到"六有"的生活條件,即有防盜門,有空調,有電視,有網絡,有衛生間,有熱水器。
“學校給我們提供所有的條件,完全讓我們把心思放在教學上,真的是安于教學,樂于教學。”該校數學老師王麗文說。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窮不能窮孩子。”從全省到各市,從蘇南到蘇北,從城市到鄉村,從政策到落地,從教育人到社會人士,江蘇各界都在為脫貧攻堅架起一座座橋梁,為莘莘學子插上夢想的翅膀,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輸入不竭的動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