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清潔化”,長三角勇探“綠色之路”
|
清潔低碳已成為能源轉型的大勢所趨。長三角地區作為能源消費重點區域,調整能源結構、發展新能源產業意義重大。11月27日至28日,長三角能源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江蘇如東舉行,與會專家聚焦江蘇及長三角地區能源消費現狀,共謀能源“清潔化”的路徑與未來。 清潔減排,綠色能源發展多點開花 “長三角是能源消費高地,也是能源結構轉型的‘排頭兵’,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勢頭迅猛。”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研究員楊雷如此評價。目前長三角天然氣市場規模已達593.5億方,并以每年20%的速度較快增長。此外,長三角大型電力裝備占全國總產量的1/3,太陽能電池產量占全國的一半,海上風機產量占全國的60%,并在全國率先建成特高壓骨干電網結構,打造互聯互通的能源基礎設施。 為實現能源、經濟、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近年來江蘇在能源結構調整上表現突出。截至今年9月,全省可再生能源累計裝機3276萬千瓦,占全省發電總裝機24%。其中,風電累計裝機1149萬千瓦,位居全國第八,海上風電裝機規模連續多年保持全國第一。 “世界光伏看中國,中國光伏看江蘇。”省光伏行業協會秘書長許瑞林介紹,目前江蘇分布式光伏裝機規模位居全國第二,建立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光伏發電全產業鏈,硅片、晶硅電池、晶硅組件等產量均占全國的40%以上,產品遠銷海外。“江蘇的光伏產業鏈條長、品種全、覆蓋面廣,產品更向著差異化、品牌化發展。” 克服壓力,度過能源轉型“窗口期” “對于中國的能源消費體量來說,要在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難度非常大。”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吳吟表示。 而在長三角這片經濟重地,能源結構偏重的現狀仍不可忽視。安徽省經濟研究院副院長蔣旭東坦言,近年來安徽煤炭消費量持續上升,2011年至2018年7年間,僅一年煤炭消費量同比略有下降。 能源要素配置與經濟發展需求不匹配、清潔能源發展受阻,制約著能源高質量轉型。雖然壓力重重,但面對能源低碳轉型的浪潮,長三角正朝著低碳化方向努力邁進。“控增量、減存量、促替代、抓節能、重創新,未來安徽將用這‘五步走’控制煤炭消費。”蔣旭東表示,控制與轉型并行,才能加快能源轉型步伐。 “江蘇已具備經濟增長與碳排放初步脫鉤的特征,能耗和碳排放已進入緩慢增長期。要實現提前達峰目標,‘十四五’需重點做好‘兩控’,即控制高耗能行業產能和能耗總量。”省戰略與發展研究中心能源資源研究所所長賴力說。 互濟共補,能源合作也需“一家親” 今年6月,長三角三省一市4家能源企業共同簽署《長三角能源基礎設施一體化合作框架協議》,擬建立長三角能源企業合作機制,推進區域間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打造長三角氫能物流示范線路。9月,嘉善到青浦10千伏電力聯絡線工程竣工投運,青浦到吳江10千伏互聯工程也正式建成貫通,這意味著上海已與浙江、江蘇實現了配電網跨省互聯互通,長三角地區跨區域電力融合進入新階段。 長三角區域內各省市如何協調合作、各展所長以保障能源的安全穩定,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一環。專家提出,江蘇擁有完整的光伏產業鏈條和風電整機制造商,而浙江光伏產業和核電零部件產業特點突出,安徽則在新能源電氣產品方面和生物質發電應用方面領先,上海在新能源技術研發、產業總部、國際營銷方面具有引領示范作用,三省一市應根據各自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進行分工合作與新能源開發。 江蘇省工程咨詢中心能源處處長林江剛建議,要在省級能源電力規劃的基礎上,制定區域能源一體化規劃,同時面向能源轉型這個巨大的市場需求,加快構建產業創新策源中心,探索建立新型區域創新體制機制,打破單一產業體系界限,打造技術產業相互融合的健康能源生態。(沈佳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