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山探索蘇南發達地區發展新路 現代農業成風景
|
蘇南地區人多地少,工商業發達,還要不要下力氣發展農業?如何發展現代農業?曾孕育了工業化道路“蘇南模式”的無錫市錫山區,繼承當年“華夏第一縣”輝煌的“四千四萬”精神,在新時代繼續敢為人先,奮力探索蘇南發達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新路,10月底成功將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金字招牌”收入囊中。 精致,“無錫苗”扎根四大洲 北美的紅楓、荷蘭的繡球、澳洲的藍莓、中國的蝴蝶蘭……走進無錫錫山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里的江蘇東郁植物科技公司,仿佛來到了萬國園藝博覽會。育苗車間里,層層疊疊的展架上擺滿了一瓶瓶剛剛培育而成的種苗。不久之后,這些蓋著“無錫育”標簽的幼苗將漂洋過海, 在世界各地扎下根。 種子種苗是農業的根本,也是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的原核。自建園以來,錫山現代農業產業園聚焦園藝作物種子種苗主導產業,先后建成全國最大的南方紅豆杉實生苗繁育基地、全國最大的彩色苗木引繁基地,在全國多地建設種苗培育基地16萬畝,實現種子種苗產業產值22.4億元,產業規模和技術水平全國領先。 “通過打造育種‘研發+基地’的模式,無錫苗走向全國、全世界,輻射帶動相關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產業園管委會負責人介紹,目前,園區出產的繡球花種苗系列新品種已占到全國市場的80%;胡蘿卜和大蔥種苗占到全國種植面積的25%和80%;鐵皮石斛種苗在江西、浙江、福建多地建有種苗種植基地1萬多畝;彩色苗木種苗繁育基地達到5000畝,年產值超2億元。 智慧,蝴蝶蘭“掛鉤”物聯網 今年5月,無錫第一個自主培育并通過審定的水稻品種——哈勃1S在錫山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無錫-浙大生物育種中心繁育成功。這顆開創了“錫稻”新紀元的珍貴稻種,是一個由美國科學院院士、沃爾夫獎得主菲利普博士,浙江大學作物所所長舒慶堯教授,著名水稻育種專家江祺祥、劉超領銜的“夢之隊”,歷經10年攻關孜孜以求的結果。 在錫山現代農業產業園,“十年育一種”的故事并不鮮見。走進園區一家花卉智能溫室,數萬株蝴蝶蘭花開正艷。大棚負責人楊蘭華告訴記者:“蝴蝶蘭一般只在春節前后開花。我們通過多年實踐,探索出一套通過物聯技術精準控制花期的技術。如今,一年四季,隨時都能看到盛放的蝴蝶蘭。” 身處“物聯網之都”無錫,錫山現代農業產業園搭上物聯網的快車,為現代農業插上“智慧的翅膀”。從能夠實時監測大田空氣、土壤的“智慧稻草人”,到智能化灌溉系統;從遍布大棚的電子眼、傳感器,到通過云計算整合大數據分析的智能農業服務平臺,借力中科院、復旦大學等高校院所的科研力量,農業物聯網技術的集成與綜合應用在這里漸入佳境。據統計,目前園區物聯網覆蓋區域達到75%,降低勞動力成本40%以上,單位面積產出率提升15%,生產效益提升10%,農產品質量追溯管理覆蓋率達89.06%。 近年來,錫山現代農業產業園與省農科院、揚州大學等11家科研院所設立合作平臺,推動一大批農業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試驗田”,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76.2%。 融合,“園村”聯動富了百姓 青山隱隱、綠水迢迢,人影熙熙、歡聲攘攘。遠近聞名的“最美鄉村”山聯村里,老支書吳國寶看著眼前大片金燦燦的菊花,心情格外舒暢,“這幾年,村里的菊花產業發展得越來越好,村莊環境越來越美,游客越來越多,連帶著我家的雜貨店生意也是越來越興隆了。” 吳國寶告訴記者,在產業園的扶持下,山聯村以“菊文化”產業為核心打造了一張金燦燦的鄉村旅游名片。多年的貧困村如今“漂亮轉身”,去年村級總收入超過1800萬元,帶動了全村及周邊上千人創業就業。 常年在外做工程生意的膠山村村民嚴國忠,也在家門口找到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在產業園的支持下,他承包了50畝土地,投資建設了2萬平方米的卉聚花卉中心,吸引25戶花農入駐。去年,花農戶均純收益達到30萬-50萬元,還帶動了當地100余人就業。 錫山現代農業產業園獨創的“園村”聯動、“園民”聯動的富民增收機制,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面對土地、環境等方面的制約,產業園大力探索“農業+”模式,在主導產業基礎上疊加加工、科技、旅游、電商等元素,實現了農業生產的“接二連三”。園區建成了紅豆杉等“產加研銷游”全產業鏈體系,搭建冷鏈物流服務中心和電商平臺,強化農業旅游開發,截至目前旅游人數超240萬人次。截至去年底,園區總產值達31.59億元,帶動就業15000人,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5萬元。(馬 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