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鄉音 留住鄉愁 南京方言檔案庫“安家”鼓樓
|
玉米在老南京話里叫“油珠珠”,螃蟹叫“八只腳”,“銀各子”指的是硬幣,生病叫“打岔”……記者從南京市鼓樓區獲悉,耗時兩年多完成的南京方言檔案庫新近在該區正式“安家”。
檔案庫已收入不少視聽檔案 說起南京話,很多人會立即想到“來斯”“啊要辣油”,實際上這已經是現代版的南京話了,很多老南京話都是有音無字,只能口口相傳。也正因為如此,用聲音留下老南京話顯得迫在眉睫。2018年,鼓樓區檔案館找到了江蘇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發音人陳宗霞,提出給老南京方言建檔的想法,雙方一拍即合。 老南京話是極具地方特色的語言,保護方言、傳承方言、挽救方言,讓它有“檔”可循、有“案”可查,才能留住鄉音鄉愁。南京方言檔案庫依托專業的語音錄音設施,采用真人語音與文本相結合的方式,形成了紙質、文本、音、像、視頻等多媒體方言檔案記載體系。記者采訪了解到,鼓樓區檔案館現已錄入陳宗霞南京方言音、視頻檔案1737件,包括方言詞語1507個、歇后語110個、俗語短句98個、篇章6段、戲曲白局(兒歌)等文藝作品16段。 傳揚正宗老南京話 在位于鼓樓區寧海路街道三步兩橋社區的南京方言發音人陳宗霞工作室,記者見到了陳宗霞和她的團隊成員陳月娥等人。1948年,陳宗霞出生在南京城南門東一所五進深的四合院老宅內,這個大家族已在這處老宅院里生活繁衍了近200年。 陳宗霞父輩五兄弟中,四伯父和父親性格活躍,頗有藝術細胞,在艱苦繁重的手工勞作中,常會自編自演點“小段子”“打油詩”,說說順口溜,以調劑枯燥的生活。晚上收工后也會免費給工友們白唱一局,也就是現在所稱的“南京白局”,“那時候沒什么伴奏的樂器,父親和四伯父拿著手邊的小茶壺、小碟子、酒盅、筷子敲敲打打就能來一段。” 數十年的耳濡目染,陳宗霞不僅白局、老吆喝張嘴就來,一口老南京話更是地地道道。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陳宗霞還被國家語委權威專家鑒定為“南京方言發音人”。2014年,南京方言發音人陳宗霞工作室正式“開張”。 陳宗霞退休后一直致力于傳播南京方言文化,工作室更成為她傳承、傳播南京方言的“主陣地”。 “有的人覺得南京話不雅,實際上這是對南京話的誤讀造成的。”陳宗霞告訴記者,老南京話其實非常考究,比如大便、小便,在老南京話里分別稱為出恭、小解。而現在很多年輕人愛說的“潘西”, 在陳宗霞看來卻是不文雅的,“還有一些罵人的話,老南京話里其實并沒有。” 將上線能聽可說的語音系統 陳宗霞告訴記者,以前工作室主要通過上課、文藝演出等線下方式傳播南京方言,現在網絡傳播越來越便利,他們也考慮從線下走到線上。記者從鼓樓區檔案館獲悉,該館將與南京開放大學合作,以已經收錄的南京方言資源為基礎,制作南京方言微視頻,以更生動有趣的方式傳揚南京方言。此外,鼓樓區檔案館還計劃明年開發上線南京方言的語音系統,感興趣的市民既可以聽,也可以上傳自己講的南京方言,經認可后也將收錄,以此不斷擴充南京方言檔案庫。(薛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