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點名 看“南京人”新變化
|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正在如火如荼開展。從10月下旬至今,南京全市4萬多名人口普查員的足跡已經遍布了全市12個板塊、101個街鎮、1260個村(社區)。截至目前,短表和長表的登記工作已經完成時序進度,順利進入“人口普查攻堅戰”的比對復查階段。 日出而行,戴月而歸,平均每天步行2萬步以上,人口普查員們在用腳步“丈量”數據的同時,也從不一樣的角度看到了“南京人”的新變化。 百姓“安居樂業”的質量更高 鄒榮勝是江北新區盤城街道落橋社區的一名普查員,他也是因人口普查工作重返故居的“落橋老鄉”。落橋社區地處城鄉接合部,因近年來拆遷人員流動性較大,給普查員帶來極大考驗。“我是土生土長的落橋人,這個地方我熟!”雖然早已不住在落橋,但是鄒榮勝對這塊土地很有感情,他主動擔起任務艱巨的拆遷地塊遺留戶的摸排工作。 這次他承擔的是落橋社區100多戶的人口普查任務,早上7點多,孩子還未醒,鄒榮勝就趕去社區開始一天的奔波;晚上10點多,上小夜班的住戶剛回到家,他立馬戴好人口普查的證件,趕到住戶家中。“說不累那是假話,但是因為普查工作又回到從小長大的地方,和這里的居民們越來越熟絡,能明顯感受到居民的熱情和理解,我覺得值。”通過這段時間在落橋社區上門走訪,他再一次深刻地感受到了家鄉人的變化。“就業機會多了,路也建好了,綠化亮化都做得不錯,百姓‘安居樂業’的質量更高了。”目前他負責的116戶入戶登記和抽查的長表登記已提前全部完成。 “新南京人”學歷越來越高 李靜是雨花臺區鐵心橋街道景明佳園社區人口普查員,負責社區144戶的普查工作,今年已經是她第三次參與人口普查工作。她告訴記者,2000年第一次參加人口普查工作時,景明佳園社區還是個自然村,現在成立了社區,建起了高樓,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人居環境越來越好。 “前兩次普查時,對象基本都是南京本地的住戶,而這次大約有三分之一是‘新南京人’。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現在這里的‘新南京’人群學歷越來越高,碩士、博士占的比例不小。”李靜說,有不少住戶在附近的軟件谷工作,大多是這幾年落戶南京的,一些人是打算把家都安在南京了,估計下一次的人口普查,他們的孩子就會在普查對象之中了。“我們南京現在發展得越來越好,城市吸引力越來越強,這么多高學歷的人才在雨花這邊聚集,我真的很自豪。” “青春后浪”融入南京的愿望更高 他是人口普查的“萌新”,也是時代的“青春后浪”。“00后”的顧雪峰是南京農業大學大三的學生,在網上看到人口普查志愿者的招聘信息后,報名成為了泰山街道的一名普查員。每天下午3點半學校課程結束后,他就趕到社區開始普查,晚上8點左右才返回學校。“報名時我就對這份工作非常期待,可以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深入了解南京的風土人情,鍛煉自己的同時還能為人口普查工作出力。”顧雪峰負責柳洲社區100多戶的摸底調查和入戶登記,一戶戶敲門,表明身份來意,與住戶溝通,小心細致地登記信息…… 顧雪峰的祖籍在四川,從小跟父母在江蘇生活,現在南京上大學。“在人口普查中,我發現不少住戶和我一樣是外地人,他們在南京工作安家。我感覺南京是一個非常包容的城市,不排外,就業環境也好,我也非常喜歡南京的文化底蘊,希望自己畢業后能留在南京。”顧雪峰告訴記者,同學中,和他有著一樣想法的人不在少數。(楊欣 黃琳燕) |
